我們吸的每一口空氣,都沿著各級器官組成的通路進入這些小氣球;而它們會把其中的氧氣抓起來送到血液里,使生命之火保持燃燒。
以當時的醫療條件,要想救下這位病人必須進行手術,但必須要非常快。
吉本的導師有一雙令人驚嘆的手,在幾分鐘之內完成了切開血管、取出血栓、縫合血管等操作,比教科書上寫的更加標準。
可病人還是死了。
這其實并不出乎大家的意料,活了那才是奇跡。
臨死前,那位患者劇烈掙扎,臉色鐵青卻無法呼吸,一點氧氣也得不到。
這樣的慘烈場景在吉本腦海里久久盤旋,使他產生了一個非常離經叛道的想法:用機械做一臺肺臟,幫助患者呼吸!
這個想法有點太超前了,甚至是離經叛道。
“血肉組成的器官怎么可能能被冰冷的機器代替呢!”周圍的人認為他瘋了,認為這條路根本走不通。
朋友勸他選擇一個安全的研究領域,多發一點論文,好在哈佛找工作;導師阻止他換個研究領域,不必把大好的光陰浪費在一條死胡同上。
但吉本卻堅持自己的想法。
偉大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將軍說過:血肉苦弱,機械飛升!
吉本忘不了那張極度渴望氧氣的臉。誰知道世間有多少這樣的患者,等著去緩解他們的痛苦?
導師雖然不看好他的研究,卻盡自己所能,為他找到了一個研究職位、讓他有了一間小小的實驗室。
得益于富裕的家庭狀況及父輩的資助,吉本的生活和工作進行的還不錯。
1934年,在麻省總醫院的博芬奇大樓里(bulfinchbuilding),吉本和他當時的助手、后來的妻子開始了制造肺臟的旅途。
按照吉本的規劃,他們需要在動物身上做大量的實驗,一點一點解決人工肺的問題,然后才能在人體身上做進一步的驗證。
人工肺的原理說起來并不復雜:把病人的血管切開,用導管將血液引出來,往血液內注入氧氣、讓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釋放出來,再送回病人體內。
但做起來卻千難萬難:血液流出的速度太快病人會死;氧氣注入的速度不夠病人會死;血液凝結產生血栓或者存在氣泡導致空氣栓塞病人會死……
反正就是動不動就會死。
再加上那個時候材料學和工程學上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吉本的實驗歷程異常艱辛。
但折騰幾年后也并不是完全沒有收獲,最起碼妻子為他生了2個兒女。
在試驗了不知道多少只流浪貓之后,1935年,吉本終于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實驗。
一次成功的實驗意味著一個可行的方向,只要再改進也許就能見到勝利的曙光。
可生活中總有一些我們無力掌控的事。沒過多久,落榜的美術生就任德國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吉本參軍,人工肺的實驗被迫中斷。
所有人都認為這個實驗不會再有后續了,包括吉本本人。
但有些時候,命運就是這么的神奇。
二戰末期的某一天,一名戴著上校軍銜的中年人回到了麻省總醫院。
“天啊!是吉本!”
“他沒死!”
很快,所有人都知道了,那個研究人工肺的瘋子回來了。
<divclass="contentadv">生活同樣充滿我們料想不到的驚喜。一個學生很是敬佩吉本,他未婚妻的父親認識ibm公司的總裁,便設法介紹吉本與ibm公司的總裁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