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真不是來租房的。”李友良笑著拿出一根煙給大爺點上。
“呦,還是華子。”大爺美美的吸了一口,“那你是來干什么的?”
“剛才我在那邊吃早餐呢,見有個男人發癲癇了。”李友良對大爺說道,“看起來4.50歲,身穿”
“那是張老師的哥哥。”沒等他說完話就被大爺打斷了,“剛喂了藥,現在好了。”
“他是怎么個一個情況啊?”李友良打聽道。
“哎!也是個可憐人。”大爺說起這個也是有些感嘆。
1982年,這是全國恢復高考的第五年。
無論是學校,還是工廠、田地,有無數青年重新捧起書本追求夢想。然而在全新的考試題型下,考上大學的仍屈指可數。
就是這樣的局勢下,17歲的張天亮因為有父母大力支持,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成功考上了s丘師范學校,這讓其家人極為驕傲。
他也一度認為努力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看著張天亮斯文俊秀的模樣,一身的書卷氣,父母覺得自家孩子天生就該走作學問的路。
他喜歡遨游知識海洋,喜歡迎著夕陽奔跑,愿意站在三尺講臺上教書育人。
1984年7月的一天晚上,張天亮在打水回宿舍的路上,突然感覺腦袋一陣劇痛,隨即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路過的同學立刻聯系老師,將他送往醫院,同學們卻看到他暈倒的地方下有一攤鮮紅的血跡。
張天亮被送進s丘地區人民醫院治療,父母接到消息后匆忙趕來。
醫生診斷他是急性腦出血,并在暈倒時磕碰了頭出現腫塊。對癥治療19天后,他才醒過來。
一個月后,張天亮出院。他以為這不過是個意外,畢竟自己向來身體很健康,不會有什么問題。
卻不知道,此次暈倒只是他苦難人生的開始。
一轉眼,三年時光匆匆而過。畢業后,他被分配到虞城縣杜集鎮某小學工作,身體也沒有任何異樣。
校長熱情地接待了張天亮,心想學校總算有新人了,孩子們肯定很高興,隨后帶著他去到了任教的班級。
經過短暫的適應期,他逐漸與孩子們熟悉起來。
張天亮本就專業,加上溫和的脾氣,耐心的教導與淵博的學識,很快孩子們喜歡上了他。
下了課,他性格隨和,樂于助人,使得同事對其評價很高。
每次放假回家,聽張天亮說起這些,父母很欣慰。鐵飯碗有了,兒子又一表人才,他們開始催促張天亮考慮人生大事。
他正是好年華,自然對愛情與婚姻報以美好的憧憬。
由于工作有三年考核期,張天亮更希望穩定了事業再談別的。
于是他安慰父母過兩年再說,自己在工作上則更為用心。
到了第二年,他課堂上的一次暈倒,無可回避地將其拖進深淵。
那是普通的一天,正在黑板上板書的張天亮只覺得腦中一痛,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醒來的時候,他已經在醫院了。
醫生詢問完病史,告訴他患上了癲癇。
一時間,張天亮如遭雷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