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就是我這餓過肚子的,每到一地兒,最先想到的就是這些吃食了”
“伯爺,我高懷瑜服氣的人不多,你算頭幾位。尚書大人,咱們以后聽伯爺指揮,不管伯爺覺得啥有用,咱們帶走就是了”
其實真怪不得黃尚書他們嫌棄這些,煮得稀爛的馬鈴薯糊糊。
印加人喜歡把新鮮的馬鈴薯切塊后,在陶鍋里用水煮得稀爛,最好是成糊糊狀。有些連鹽都不放,沒油沒鹽,對剛吃到這個食物的人來說,真算不得好吃。
陶砂鍋是他們煮糊糊的主要器具,陶器在印加帝國的燒制工藝非常成熟。
他們二十人現在住的住所,應該是在皇宮的勢力范圍,有些類似大夏的驛館了,一日兩餐都是有驛館的廚子的。
印加人每天吃兩頓正餐,一頓在清晨,另一頓在傍晚,都是在沒有桌子的地上坐著吃的。
對于普通平民,他們的飲食主要是素食,馬鈴薯等根莖類食物就是他們兩餐的生活所需。
肉食里的羊駝、鴨子、豚鼠以及鹿等野味都非常珍貴,只有招待貴客才能吃上。而大夏來的這群人,顯然被認為是貴客一列。
驛館的廚子,喜歡把待客的這些肉,用香料腌制后,放進石塊堆砌并燒熱的土灶里,用草和土包覆土灶保溫,用余溫把肉悶烤至熟。
黑娃也不喜歡馬鈴薯只用糊糊的方式食用,他讓驛館的廚子在烤肉的時候,把洗干凈后的馬鈴薯帶皮整個丟進去,他們要烤著吃。
烤熟的馬鈴薯無論是直接剝皮吃,還是蘸鹽吃,都有它本身綿密的口感和香味。大伙兒吃著吃著就習慣了,竟然覺得這馬鈴薯的味道還不錯。
在忠勤伯的洗腦下,大伙兒看著這拳頭大的馬鈴薯,想象著帶回去,一畝能長出多少斤來。
袁文杰他們身上的翻譯擔子更重了,每天都抓著驛館里的人瘋狂的對話。
不久后,他們還見到了印加帝國的另一種主食,玉米
區別于馬鈴薯糊糊,他們的慣常做法是在玉米顆粒里加水,拿到石磨上去輾,輾成微黃的玉米漿。
把玉米漿用大樹葉子包起來,放到小火上去烤,直到烤得香味四溢,再剝開樹葉,便是金燦燦的玉米餅了。
玉米不但能做成餅,磨成粉后也能煮成糊糊,比馬鈴薯的糊糊好吃。
這種有些甜味的食物,讓大夏朝所有人都喜歡,他們現在被忠勤伯打開了思路,吃到好吃的就想往大夏帶回去。
于是他們這二十人不再在城里晃悠了,天天往人家艾柳村莊跑。
帝國艾柳的土地分為三種形式一、“印加田”,收獲歸印加國王所有;二、“太陽田”,收獲歸祭司所有;三、“公社田”,收獲歸村成員所有。
他們這來的也正是好時候,秋季,印加人豐收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