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見得,雖然封君封侯的存在基本上沒有傳到三世以上的,但封君傳世確實存在,只是如果沒有功勞不能長久罷了。
先王時期,武安君鄭安平死,其封地就被國家收回了。在這完全可以因其先例。將封地收回國有。
但這里又牽扯了三個其他的問題。
首先,成蟜的身份擺在那里,秦國公子,當今秦王親弟,在成蟜的歸順在這幾年里,確實讓趙國上下大為長臉,特別是在與秦國的一些外事交流中,更是讓長久以來為秦軍壓制的趙國君臣有了個反擊的利器,經過一系列的宣傳,比如秦國公子仰慕趙國盛威,歸附趙國云云,此時的軍人由于缺乏學識,將領說什么就是什么,如此一來對趙國軍隊的士氣也有一定的提升。
成蟜離世,必須馬上尋找一個替代品,來頂替成蟜的作用,成蟜之子子嬰無疑是非常合適的人選。
其二,饒陽君與其他的封君不同,國內其余封君在自己封邑內頂多擁有一定的邑兵或者食客,就算直接取消并不會造成多大動蕩,但是饒陽可是有著五千原秦軍悍卒的封邑,如今趙王重病,朝中本已流言四起,處理不好再引起內部動蕩,就得不償失了。
第三,便是地理位置了,當時只想著把這支軍隊弄的遠點,所以安放在了燕趙邊境的饒陽,如今看來萬一惹惱了這支部隊,直接拉桿子跑去燕國也是有可能的。
收吧不是,繼承吧一些大臣心中也有所不甘,自己操勞一生都未能封君拜相,一個幾歲的小娃娃卻能受此封賞。實在是看著不爽啊!心里這么想,當然嘴上說的卻是是“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敗也。”、“有國之君,不大其都”等冠冕堂皇,為國思量之語。
這也不足為奇,趙悼襄王繼位之后,親信郭開疏遠賢臣,除了幾個手握重兵為國之依仗的大將,朝中正直大臣已經基本上都回家養老去了。
故而,堅持撤銷饒陽封邑的主要是一些靠阿諛奉承之輩博得榮華富貴的文臣,堅持放子嬰回返饒陽即饒陽君位的主要是以司馬尚為代表的一幫武將。而趙王偃只是在軟榻之上默默地聽著,時不時虛弱的咳嗦兩聲,并沒有發表什么意見。
雖然公子遷是他最喜歡的兒子,但是如今情景小孩子之間的一些打斗根本難以放在心上,他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兒子在自己百年之后能順利繼位,國家不至于動蕩不堪。
如此一來幾個手握重兵的重臣意見就頗為重要,到現在為止統兵大將夠資格說話并表明態度的只有司馬尚一人,所以他一直在默默等著朝中幾個軍方重臣的表態。
就在兩方相持不下之際,一道聲如洪鐘的話語傳來:
“臣認為,應當派遣子嬰回返饒陽繼位。”此話一出,爭論的熱火朝天的朝堂上頓時安靜了下來,大家都靜靜的望向了聲音的來源,大將軍李牧。
無疑手握軍權的李牧是最為有力量決定子嬰去向的幾個人之一。
“牧以為,為今之際,遣饒陽君歸封利國益甚,饒陽君年幼大王可遣一老成之臣隨饒陽君前往為相,饒陽部屬排外可另派一饒陽君熟識之將代領其軍,待長成之后返政于饒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