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子嬰在書表中卻把自己的功勞一筆帶過,而是著重突出了王賁的戰功,就連攻克大梁的不世之功也送給了王賁,余者逐燕之功勛則分給了李信和司馬尚,對彭越在攻魏一戰中的表現也提點數筆。
整篇書表完完全全是在為王賁、李信、司馬尚和彭越請功,通篇未提自己所立之功。
將書表寫完,子嬰著人請王賁、李信、司馬尚和彭越等人,帳中相商。
將寫好的的書表給四人一一傳閱。
收攏人心是一方面,也是讓幾人回到咸陽后,所敘同自己的上表不要有所偏差。
四人看完之后,紛紛用不解的眼光看向子嬰。
向來有聞,一軍之統帥竊部下之軍功與己身,不聞將功勛分與部下者。子嬰此舉可以說是顛覆了他們一直以來的常識。
“謝君上厚愛,不知君上何以軍功相賜?”年少氣盛的李信最先出言問道。
“那將軍覺得這些軍功有何用處?”子嬰笑著反問到。
“自然是封侯拜將,顯耀于己了。”李信回道。
李信剛說完,看著案頭上依然含笑不語的子嬰,突然間明白了過來。
他們所追求的這一些榮耀,與子嬰而言已然無用。
論地位,子嬰已是封君之尊,就連秦王親子都沒有受此封賞,可以說是位極人臣,封無可封,功勞再大頂多就是賜予一些身外之物罷了。
論身份,子嬰貴為王族,秦王就是他親伯父,更是沒有一般的世家大族子弟,擔起整個家族興衰的壓力。
綜上一想,到了子嬰這個份上,除了混吃等死,好像已經沒有什么追求了。
“爾等也不要覺得過意不去,如此軍功于我實在是有害無益。”子嬰接著說道。
子嬰雖然貴為王族,然而又非秦王之子,旁系子弟功高鎮主可不是什么好事。
雖然歷史上沒有秦王兔死狗烹的記載,但是子嬰看來,那是沒有人能夠撼動秦王的統治地位,而王翦等功蓋天下的名將在秦皇晚年都已經離世,不會對其子嗣的登基產生影響。
然而子嬰同王翦等老將不同,他太年輕了。如果有著移滅諸國的不世之功在身,哪怕秦王對他再是喜愛,也很難說會不會為了自己后代的平穩掌權而犧牲自己。
而如此舉動,即可不讓秦王對自己起疑心,保持現狀。又可以換取王賁李信的秦軍將領的好感,為自己日后的崛起埋下伏筆,雖然短期看在聲名上虧了,長遠看來這卻是最佳的選擇。
而且若是沒有自己的橫空出世,這本來就該是他們的功勛。
如此“明目張膽”的竊取功勛,幾人雖然感覺有些對不住子嬰,然而這次子嬰給他們的誘惑實在是太大,讓他們實在是沒有勇氣去拒絕。
再加上出身世家大族的幾人,略微一想也就明白了子嬰的顧慮,嘴上不說卻將此份恩情放在心里。
幾人在書表上用了自己的印章,聯名將這一份奏報送往了咸陽。
不幾日,魏國主力也從西境趕回了大梁,不過卻已為時晚矣。
魏王都已歸降,這支軍隊自然順理成章的直接投降了秦軍。
魏地全部納入秦土之后,子嬰便同王賁一道統領著大軍回到了咸陽。
此次出征可以說是戰果顯著,不但把燕國趕到了遼東一隅,而且直接攻滅了魏國,還順帶了楚國十余座城池。
至此秦國已經占據了天下一多半的土地,原來的東方六國里僅剩齊楚兩國還保存著一些實力,至于代燕之流已是是癬疥之疾,什么時候有時間了便可輕易取之。
經此一戰,王賁、李信也成為秦軍之中炙手可熱的新生代將領,頗受秦王看中平日里多有封賞。
而近年來一連串戰爭的勝利,也讓秦王趙政的信心有了極大地膨脹,秦軍兵鋒所指,六國軍隊皆土雞瓦狗耳。
因此攻魏大軍回師不久,滅楚一戰便緊鑼密鼓的提上了議事日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