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項燕擔心的情況,最終還是發生了,還沒等秦軍進攻,楚軍的營寨便被自己人“攻破”了。
雖然等到達營寨的楚軍,達到一定的數量必然會引發質變,但是公子慶的舉動無疑起到了催化器一般的作用,加速了這一進程。
“大將軍有令,棄營渡河!”
此時從營寨中央項燕的大帳處奔出數十騎衛士,分散著向著大營的四周奔跑著,一邊跑一邊下達了項燕的最新軍令。
作出不戰而退的決定,對項燕而言實則不得已而為之,自己令人破釜沉舟原本打算背水一戰,激發士卒的血性,借此與秦軍放手一搏。
這在敵強我弱的情形之下何嘗不是一道良計,后世項燕的孫子西楚霸王項羽,便曾用此計擊潰秦將章邯的大軍。
然而他不曾想到,秦軍統帥竟然如此的“無恥”,驅趕著二十多萬饑腸轆轆地楚軍潰軍做先鋒。
自己精心營造的防線,沒等秦軍攻打便已經被自己人掃平了。
從前線潰逃下來沒有經過任何休養的楚軍,許多人在路上為了減輕逃跑時的重量,甚至已經連隨身的盔甲兵刃都已經丟棄了。
而且這些人畏懼秦軍猶如畏懼殺人不眨眼的神魔一般,也根本沒有膽量再去面對秦國的虎狼之師。
這些嚇破膽的楚軍,哪怕日后在戰場上再次遇到秦軍,這一次的戰爭,也會成為他們心中的一道邁步過去的陰影。
而這些人對秦軍的畏懼,給自己營寨中的楚軍傳遞了一個非常不好的信息,前線足足四十多萬楚軍在秦軍面前都不堪一擊,現在己方卻只有二十萬人,哪怕加上這些短時間內根本沒有戰斗力的潰軍,也不過四十余萬,能擋住秦軍嗎?
而且被沖散營寨之后,己方簡直可以說是不設防一般。
若是此時與秦軍對戰,潰逃下來的楚軍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而自己原先的二十萬部屬,不但被蜂擁而入的潰軍沖的不成陣列,而且全軍上下彌漫著濃重的悲哀情緒,未戰先懦。
項燕相信,若是強戰之,戰斗的結果除了楚軍全軍覆滅,沒有第二種可能。
舉國之兵,喪之于一役。那楚國可就真的沒有一點希望了。
此時趁著兩軍還未大面積交接之時撤退,說不得還可能為楚國留下一點火種、一絲的希望。
濉水之上原本的舟楫,早已經在項燕的命令下被鑿穿。在項燕的命令下,楚軍將士一個個猶如下餃子一般,跳入濉水。
秦王政二十四年的冬季雖然不算太冷,然而初春的濉水卻依然寒意刺骨。
楚人哪怕是善水,一時也是難以適應。而且數十萬楚軍蜂擁入水,密集之處哪怕是身手擊水都難以做到,生死關頭哪顧得上同袍之宜。
許多楚軍將士只不過因為礙事,便被自己的后面的同僚一把按入了水中。
而熟悉水性的楚人,哪怕猝不及防的被按入了水中,在水下也可以堅持一段,為了重回水面自然是有什么抓什么,揪著他人的腿便往上游。
濉水之上頓時混亂異常。
而僅僅尾隨著潰軍的秦軍也已經殺到了原先楚國的營寨附近。
隨著一聲激昂的戰鼓,六十萬秦軍開始向仍在岸上的楚軍展開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