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子嬰搞不明白的是,這十二個字到底有什么含義。
“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
弄清楚了碑上所寫的文字,王翦也對這段文字的含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去找幾個當地人過來。”王翦命令道。
不一會士卒們便帶了一個當地的老者來到了此處。
“敢問老丈可曾認得此碑?”子嬰出聲詢問道。
秦軍到來的消息,周邊城邑早已傳開,這老者看子嬰的穿著所站的位置,心中也明白,此定乃秦軍之尊者。
當下不敢遲疑,湊到前去,仔仔細細的看了下這古碑。
看完之后小心翼翼的行禮說道:“還望尊上恕小老二眼拙,吾在此地生長已逾五十載光陰,從未見過此碑,碑上之字吾不相識,亦不知此碑為何人所造。”
“不識也就罷了。”一個鄉野之民,子嬰也本來就沒報多少希望能夠給出答案。
“這座小山有什么說法嗎?”子嬰繼續問道。
“回尊上,此山乃惠山之東峰,自周平王東遷于雒,此山遂產鉛錫,因名錫山。昔年為爭奪此山所屬,周邊諸國為此山征伐不斷。數百載來,取用不竭,不過近年來出產漸少,乃至于絕也。”
說到山的來歷,這老者一口便回答了出來。
“賜老者十金,將其送還家中。”子嬰命令道,自有親衛給老者取來賞賜送其回鄉。
老者一走,子嬰王翦略一對視,王翦嘆道:“此碑出露,天下從此漸寧矣!豈非古人先窺其定數,故埋碑以示后乎?今后當名此地為無錫。”
“不若以此碑,遣使送反咸陽,貢于君王以示王上聲威。長安君以為若何?”王翦面向子嬰詢問道。
“大善!”
這老者說完,這碑的來歷子嬰也已經大致猜出來了。周平王之時發現的這座錫山,要知道錫可是冶煉青銅器的重要添加金屬之一。
這在以青銅器為主要兵器的春秋初年無疑是極為重要的軍事物資,引發周邊諸國爭搶混戰也是再正常不過,這正是“有錫兵,天下爭。”之意。
圍繞此地展開戰爭,受影響最大的無疑是當地居民,他們渴望哪一天這里的錫能夠開采干凈,好還給他們一個安寧的生活,這便是:“無錫寧,天下清。”
由此這方古碑應該是當時的居民們埋在此處的,反映自己美好愿望的一個產物,當然也有可能與巫術一類的原始信仰有關,希望借此碑的神力清楚掉當地的錫礦。
王翦見多識廣,自己都一看便聯通起來的事情,他不可能看不通透。唯一的解釋便是這老頭揣著清楚裝糊涂。
想要把這方古碑當做后世一些人造的,彰示四海升平的祥瑞一般,進貢給秦王。
要不然上哪找這么湊巧的事。
以秦王趙政的智慧,自然也不會真的以為是蒼天之示,然而即便如此,他也必然會將這塊古碑之文大書特書,以彰顯秦一統六國乃是蒼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