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王翦便派人將這一古碑,并碑上并碑上文字,及此碑來歷為文一同送至咸陽。
想必如何將這碑文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咸陽那邊的滿朝文武自然會運作得極為出色。
此事過后,秦軍繼續南下,很快便平定了會稽一帶,然而再往南便是閩中東南山地一帶的越人部落了。
越國曾一度極為強大,勢力最北曾經達到齊魯一帶,然而越王無疆兵敗被殺之后,越國便立時分崩離析,各個部落競相爭奪權位,有的稱王有的稱君,散布在如今浙江福建一代的沿海地域,各不相服。
后來楚國也不過是在蘿卜加大棒的政策下,名義上降服了這些越人部落,與其互通有無,但實際上對他們的控制力微乎其微。
而王翦并子嬰也準備運用楚國的方法,對越人實施以恩威之策,希望迫使越人降服。
畢竟東南山地一帶不似如今,在戰國末期這一區域尚未得到有效的開發,山嶺縱橫林木茂密連路都沒有,貿然進去說不定連越人部落還沒找到,自己就先進了這樹林里的毒蛇猛獸腹中。
好在會稽一代原本也是越人的領地,許多越人當年并沒有選擇同族人一般退入山林,而是在此定居了下來。
并靠著和退入山地之中的越人們互通有無維持生計。
所以王翦和子嬰打算先通過這些人與越人建立聯系,宣揚大秦恩威。
降服越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然而在豫章和江南一帶都有許多城池尚未未歸秦有。
王翦同子嬰略一商議,決定由子嬰率軍三萬北上平定江北豫章一地,蒙武統軍兩萬西行,平定江南一帶。
既已商定,子嬰略作收拾,便引軍北上。
說是平定,其實和接收也差不多,楚國都已經亡了,而這些城池在秦楚決戰之時就已經把所有的力量送到了前線,然后項燕立熊啟為王,為籌集軍備糧草,又把這些地域挨個掘地三尺一般的刮了一遍。
如今這些城池除了每城的縣尉手下有數十游繳負責治安、盜捕之事,完全沒有一兵一卒。
帶大軍前來,只不過為了接收的更順暢一點,防止意外罷了。
一路上子嬰仿如游歷山水一般遇城收城,沒有遇到絲毫的抵抗,這一日來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淮邑古城,同其它的城池無二,秦軍大軍一至淮邑令便立馬舉城投降。
山北水南為陰,淮邑城位于淮水之南,故又名淮陰。
拿下淮陰,子嬰并沒有急著率軍回返與王翦一同攻略越人,而是暫時在這里駐扎了下來。
提到淮陰的名人,自然不能不提到韓信。
漢初三杰、兵家四圣、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重重稱呼不一而足,也足以見得韓信此人用兵之神。
然而不過掐指一算此時韓信應該差不多快九歲了吧……
不過既然來了淮陰,自然應該見一見這個以后的兵法大家,能夠結個善緣也是好的。
在淮陰的第二天,韓信便穿上一身便裝,帶著夏可和雪姬二人,來到了淮陰城之中尋找韓信的蹤跡。
只是子嬰搞不明白的是,這十二個字到底有什么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