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紛擾數百年,皆因諸侯并立也,有賴列祖護佑,今方平定天下,復立諸國,乃是樹兵也,以此求寧,何異于南轅北轍,廷尉所議甚是。???????.?”始皇點點徐徐說道:“長安君深明大義主動獻土,且戰功顯赫,著令敕封長安君子嬰為鎮國王,允之開府,年奉倍諸公子,饒陽封地改為饒陽縣。
如果說子嬰的請求只不過是讓群臣不可思議的話,趙政的話更是讓一殿人呆若木雞。
先是同意了李斯的意見,不會敕封諸位公子為王,去牧守四方,而后話鋒一轉竟然晉升子嬰為王,在諸位公子都不可能封王的前提下,子嬰的這個長安王豈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唯有的一個王爺。
不過說起來,哪怕封子嬰為王,趙政還是覺得虧欠他許多,長安君的封號可以說是繼承自成。
然而子嬰的功績雖然有些別人不知道,然而他趙政確是清清楚楚。
先是設計阻止了齊趙結盟,而后救下王翦,攻破李牧大軍;
緊接著破壞燕代齊楚四國聯盟,并在荊軻刺秦時提前示警;
火燒薊城打殘燕國;
水淹大梁平定魏國;
謀劃而滅楚,只身定東越。
一件件數來偌大的天下竟然有一多半的土地有著子嬰的謀劃,每一件都足以封侯拜相。
而且自己的弟弟,子嬰的父親成在當年呂不韋的滔天權勢之下依然堅定地站在自己這一邊,最后為了自己這才被迫出走趙國,客死異鄉。
自己沒有為子嬰做什么,然而他們卻父子相繼為自己為大秦付出了太多,歸根結底是自己欠他們父子的。
封子嬰為王,不過是一點彌補罷了。
然而子嬰聽完卻是心理沒有多大的波動,“鎮國王”不過是聽上去稍微好聽一點罷了,并沒有多大的用處。
自己已經把僅有的一塊封地交了出去,所以這個王爺并不像后世的王爺一樣有著廣大的封地和龐大的軍隊。
實際算起來,現今這個鎮國王與之前的長安君比起來除了名號更加霸氣一點,還不如之前長安君。
說是爵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此前子嬰的長安君爵位本來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爵位了。
以后若是不再封君、封王,不管是長安君還是鎮國王,反正就自己一個人,除了好聽實在沒么有多大的區別。
唯一的好處便是始皇提到的允許開府了。
開府的權利可是獨屬于三公、大將軍等高級官員的權利,如今子嬰雖然沒有官位在身,然而只要始皇允許他有開府的權利,便可以自行開府置官屬,處置一些事務。
這樣至少一些跟隨自己的幕僚,也可以給他們一個安排。
雖然子嬰感覺實際用處不大,然而在朝臣眼中,哪怕只是一個沒有封地、沒有軍隊、沒有實權的王,也終究是王爵,這確實天大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