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大秦總不可能在每一個部族的領地都設置一個縣。
如此一來,究竟哪一個部族的族主去當這個縣令,就是一個值得考慮的事情了。
“我大秦初入南越,對此人生地不熟,馬上我秦軍也將開始打通各個部族與外界的通路,各縣的第一任縣令,自然是要看看諸位的表現再行確定了。
貢獻最大者為首任縣令,次者為鄉老、有秩及嗇夫。”說完這些子嬰頓了一頓,給了各個部族的族主一點思考的時間繼續說道:
“不過,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郡內每五年會對縣令的政績進行考核,考核為上者繼續留任,考核下者由縣內其余族主接任,若是在治縣安民上表現極為優異者,不但可以到郡內為官,甚至有朝一日去咸陽位列朝堂都是可以的。”
子嬰這句話在他們的心中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如今南越已經被大秦所占領,對于他們而言面對大秦這幾十萬軍隊根本沒有反抗的可能。
既然不能反抗,那就只能夠想方設法看看怎么才能夠從中為自己謀求更大的利益。
至于家國觀念,除了呂寧這等“民族自尊心”特別強的,這些還處于半原始狀態的部族族長的暫時還不知道那玩意是什么東西。
通過子嬰的描述,他們大致已經明白了秦國對他們的處置方案。
秦國計劃在南越之地設置三個郡,郡下設置若干縣,其中表現最好的部族的族長就可就任縣長。
而其余的部族的族長卻只能夠擔任一些次一級的職位。
至于怎樣才算是表現好就需要他們自己去揣摩了。
這樣的結果比他們的預想已經好了太多,最初的時候他們不過是想要能夠在秦軍的刀鋒下活下來。
如今不但自己的部族可以學習農耕之術,以后不至于打不到獵就餓肚子,而且自己依然是縣內的大小“官員”。
若是以后干的話,甚至可以直接去秦國的中樞咸陽。
這不由得讓他們的心思活絡了起來。
而子嬰這一方面也有自己的考量,提出這一誘惑也是為了讓同一縣內的南越部族各自離心。
畢竟在縣令的競爭上,各個部族的頭領就是直接的對手。
如此為了取得秦朝的任命,在反叛無望的前提下定然會爭相向大秦靠攏,希望能夠被任命為縣令。
而當某一族的族主成功當上縣令之后,其余的族主們立即變轉化成了合格的監督者,只要這個縣令出了一些疏忽,到時候考核不合格,他們依然有上位的可能。
如此相互制約,也方便了郡內任命的縣丞和縣尉開展工作,畢竟下面的那些族長們表現的對象就是這兩個代表這朝廷的人。
ps:今天就一章,晚上理了理下一步大致的思路。這周末沒事,爭取周末每天三到四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