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司馬沖的推斷
第四考項“匠師守城之謀”,將在下午申正結束,跟郡武比第二考項的結束時間一樣。
現在是未初。
王葛重新拿起投石機的模器,開始改造第五樣守城器械。
她要將單杠桿改為雙杠桿。人力拉繩的一端,二繩呈“丫”匯為一繩;另一端的頂部則橫架半弧竹筒,放置滾滿荊棘刺的泥球;雙杠桿之間,編織竹條盾,用麻繩綁緊在兩條杠桿上。
那么此器械就既擁有投泥球的作用,也可以作為防御盾牌,一旦攻城方朝她和隊員擲傷害物,她與隊員立即躲至竹條盾后頭,起碼可以擋過一至兩輪攻擊。
當然,一切全是最完美的設想。
改造的首要難點,是橫架的半弧竹筒,弧深多少?需要幾個竹筒拼接?肯定要跟泥球的大小匹配。王葛由獎勵材料中有“泥沙”推斷,第五考項中,不會允許考生使用山土制器,甚至水的提供都是定量的。
看明天吧,給她的泥沙到底有多少。所以,她在木牘上畫三種規格的承載竹筒:最小的規格,是三截長、對劈的毛竹稈;最大規格,是將三截長、三個合適弧度的毛竹稈捆綁成半弧竹筒。
改造的次難點,是泥球制造。不能堅固,投出它們后,無論擊中目標或打空落到地上,都要保證泥球碎掉。不然被攻城方揀起來反投,那就麻煩了。
最后的難點,是將這種器械固定在地上,還是可移動?唉,要是能提前知道戰場陡坡的地勢就好了。
“這坡可真陡啊,鷹飛過來都沒處落腳。”
“蠢貨,住口。”
“怕啥?又沒人。”
“你倆都住口。”
三個鬼祟而行的匪徒,分別叫李稻、李梅、李跪,正是匪寇隱藏地偷跑的三人。他們非親兄弟,除了李稻本來叫李大郎,“李”姓是真的,“稻”名和另兩人的姓、名全是結拜時起的。
結拜之地長有梅樹,當時三人唯一的口糧是李大郎帶的稻米,又因結拜時跪天地,就分別叫李稻、李梅、李跪。從起名這方面,可見三兄弟沒一個聰明人。
所以下山沒多遠就跑偏了,之后便在越來越偏與兜圈中交替。
好在他們還知道,必須走有枯葉的路,枯葉得多、得和他們布袍上縫制的槭樹葉一樣。他們不是膽怯逃跑,跟某些匪寇的莽撞念頭一樣,不甘心潛伏,想在舉事之前殺一些勇夫,殺完再返回不就行了。
矗立三人前方的陡坡挺高,也很長,兩側都望不到邊。
上坡?
“小心,有人過來。”李稻眼力最好,慌忙提醒。
三人趕緊戴上帽,熟練的往地上一趴,頭腳方向與來人的方向一致,如此才不容易被踩中。
走過來的人不少,不適合下手,兄弟仨大氣不敢出,直到這些人走遠。
李跪悶聲問:“他們就是勇夫嗎?”
李稻小心翼翼抬頭:“不是。勇夫都有馬。”
李梅悶聲贊:“大兄說的對。”
李稻:“行了,起來,跟上我。去看看,這些人穿著吏衣,來此處一定有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