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程平吃過朝食,把自己收拾妥當,主動去大伯和夫子家通報考試情況。
一進門就看見堂妹五娘還有伯母的娘家侄女邱三娘正在院子里晾曬漿洗好的衣服。
程平立刻明白昨天為什么嬸母危機意識那么濃了。
邱三娘長程平兩歲,身量確實不高,但長得秀氣裊娜,聽聞也識得幾個字,在這個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很低的地方,簡直就是才女一樣的存在。其舉止也有一般鄉間小娘子們沒有的嫻雅從容。
程平以“姊”稱之,斂容垂目行了禮,又與堂妹打了招呼,便進屋找伯父。
身后程五娘推推表姐,擠眉弄眼地示意。
邱三娘滿臉嬌羞,作勢欲打表妹。
程平來到屋里,給伯父、伯母行了禮。
程大伯和藹地問:“六郎考得如何?題目可都會嗎?”
程平不像父親死活要掛在進士科這棵樹上,她考的是明經科。
時人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三十歲考中明經已經算老的了,五十歲中進士還算年輕。可見二者難易程度的差別。
也無怪乎這么說,明經考的主要是對經書的背誦和理解,只要記性好,肯下功夫,多半是能考中的。
前世英語專業、對背誦算是術業有專攻的程平,今世在生存壓力下,爆發了極大的學習積極性。不就背誦嗎,這都不是事!近幾年更是用上了高三作息時間表,不但把經書背得爛熟,對注疏們也通讀過多遍。
本次縣試,程平一見題目,便禁不住露出輕松的笑容,磨墨時看旁邊的那位抓耳撓腮,內心深處更是像做上武林盟主的奸角,恨不得大笑三聲!1
當下程平跟程大伯把各經帖的章節說了,又說了墨義的題目。2
程大伯問程平是怎么回答的,程平也一一恭敬地說了。
程大伯也念過幾年書,聽了程平的墨義,挑不出什么毛病,便拈著胡須點點頭,又問:“老名府口試問的什么?”
這口試考的是三道時務策問題,由縣令親自出題。
本縣這位縣令是三十年前的老明經了,苦熬了這么些年,胡子都白了,也不過是個縣令。
這位老先生是個謹小慎微的,不敢問藩鎮、黨爭這種題目,只問些若是洪澇,你作為地方官該當如何,若是旱災,又該當如何這樣的實在題。
程平用有條不紊堆垃圾的方法把能想到的都說了,從奏表朝廷到積極自救,從賑災步驟到災后重建,從安置流民到防止災后大疫,考慮到時代特征,連沐浴齋戒、焚香祭天這樣非常不唯物主義的事都提到了。
“你觀名府面色,可滿意嗎?”聽完程平的回答,程大伯忙問。
“老名府倒無甚不喜之色。”程平學問一般,但士人的毛病卻學了不少,比如故作謙虛。實則當時縣令捋著胡須點頭,比面前的伯父笑得還要慈祥些。
程大伯想了想道:“那八成是通過了。你不知道他們做官的人,講究矜持含蓄,即便覺得你答得很好,也鮮有拍案叫絕的。”
程平頷首:“是。”
程大伯又告誡程平莫焦莫躁,以后還要更努力讀書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