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清微太和真人姓荀,據說出身潁川荀氏。潁川荀氏是漢末魏晉的大士族之一,至唐則沒落了。這位真人論樣貌氣度也確實有兩分舊族風范,聽聞還擅長清談,每天出入朱門華族,與諸公談玄說道,是現今京城最熱門的人物。
本來佛道之爭與士庶之別是不對應的,寒族信道的、士族敬佛的都大有人在,但因為這位荀道士的出身和作為,這場宗教之爭竟漸漸變了味道——原來鄧黨中人太府卿劉煦與之偶遇,當路問玄,那道士竟以其無“道根”傲慢地拒絕了。
眾寒族官員似都被罵了無“道根”一般,對這道士敵對起來,除了程平——她是第一天還懵頭懵腦的時候就已經出了手的。
在皇帝再次給荀道士加尊號稱“玄妙清微太和真人”并頒布敕書要求有異行和不守清規戒律的僧尼還俗時,禮部尚書謝亭上表,認為道宗佛法各有法禮,無分先后,不應過多干涉,很有點唐代版宗教信仰自由的味道。
謝尚書的奏表寫得高屋建瓴、頗有氣度,寒族諸官應者甚眾。
原陳黨的一些官員則言“佛教乃夷狄之教,華夏人不當信從”或說“道于東生,為木,屬陽;佛從西來,屬金,陰也;陽尊陰卑,故而佛不如道”……佛道論戰再次興起。
在朝上掀起口水戰的時候,這些日子一直悶頭不吭聲兒的戶部尚書程平則直接砸下了大雷——這位玄妙清微太和真人的履歷。她找刑部的人把這荀道士查了個底兒掉。
皇帝及眾臣一時都失了聲——原來還能這樣?
說來這位“真人”身世竟然有些堪憐。他本是隴州地方人,姓邱,因家貧,入贅岳丈家,改姓荀。年輕時久試不第,后來有一日去道觀為再一次赴試求符,竟被觀主點化入了道門當了道士。
荀道士出外游歷多年,再回去,便聲稱得了“仙人法箓”,然后便來到京中,在終南山修行,認識了不少權貴,終于被引薦給了皇帝。
刑部侍郎甄太初,本人名字雖然道氣沖天,卻可能因為在這種地方任職的原因,對超自然力量沒什么敬畏之意。程平去找他的時候,他考慮的就是政治投資和回報的問題——是不是要上程尚書的船?還有,即便這道士真有問題,查出來,皇帝恐怕也不一定高興,但這又是一個積累聲望的機會,要有所作為,總要冒些險的。
等了兩天,甄侍郎告訴程平,干了!
人生存于世,總會留下痕跡,更何況這又是個戶籍管理相對嚴格的時代,若真想查誰的底兒,哪有翻不出來的?
這位玄妙清微太和真人便被程平和甄太初扒了皮!
程平給皇帝留了面子,大朝會上沒說,常參朝會也沒說,在人數參加有限的仗下議政時把證據抖摟了出來。
看了這些證據,皇帝臉一陣青一陣紅,對上程平的“忠臣臉”,卻又說不出什么。
程平行正式的稽首禮,聲音沉痛地謝罪,“因臣等之不察,使圣人被此等奸人蒙蔽,食其毒丸,身處險境,請治臣等之罪。”
程平此言一出,其余諸臣只能都行禮請罪。
聽程平直接給這件事定了性,皇帝也確實沒什么說的,只好讓人把那道士羈押起來。
程平把不會看眼色的“諍臣”角色扮演到底,請求對這道士公開處刑,以儆效尤——我就不信你,前面殺了一個,后面還有來獻丹的!
甄太初咬咬牙,也附議。
皇帝豈愿意把自己的蠢事公之于眾,恨不得拿起案上的書把這兩個沒眼色的東西砸出去,卻到底顧忌顏面,勉強說了兩句場面話,結束了仗下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