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藩王府,各自和圣門親疏不定。
就儒門而言,最親近的就是秦王府。否則理學一脈也不可能策劃刺殺先皇,準備扶持秦王登基。李蔓露的狠手,無疑是極大的破壞了儒門在朝堂上的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和儒門關系最差的,恰恰是儒門主脈大德書院所在地,齊國齊王府。
正因為是儒門的大本營,齊地儒門勢力極大,大到齊王府曾經差點成了擺設。上上一代的齊王上位后,那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狠人。不甘心大權旁落,成為一個吉祥物。所以一面主動示好圣都,獲得大義。一面直接接觸了佛門,驅虎吞狼,把佛門勢力引進了儒門大本營。
雖然儒門沒讓佛門得逞,畢竟是經營多年的大本營。但是佛門那一套走底層路線的方針,還是攪得儒門十分的難受。齊王也借機,培養班底,逐漸有了起色。
所以無論從面子,還是里子來說,針對秦王府被滅,儒門都要報復回來。不露露獠牙,那些搖擺不定的藩王,勢力,很大可能倒向別人。
但是李蔓露滅秦王府的名義是謀逆,甚至拿出了刺殺先王的證據,這是大義。儒門要找麻煩,決不能以親王府的名義,否則無異于引火燒身。
這李悠就成了突破口,準確說是李悠那一身頂級的浩然氣,就成了一個借口。
人皇一脈,隱姓埋名,偷學儒門傳承,是何居心?就一個清理門戶的理由,就足夠儒門大肆出手報復了。而且還能把他們最忌諱的道門排除在外。
畢竟道門一旦干預,這李悠身上一半葉氏的血脈,這偷師的惡名可就落在道門頭上了。道門別看清靜無為,同時也是三大圣門中最高傲的。作為萬法祖庭,道門是絕不可能容忍偷師這等罪名和道門有一絲一毫的關聯。
但是依舊沒有想到的還是李悠這娃的頭鐵程度。至今為止,李悠就是李悠,域外小宗昆吾劍宗的一個普通弟子。和圣朝一點關系沒有。有關系的那個叫李逍遙,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兩者有聯系。分身能力只是猜測,做不得證據。唯一扯得上證據的,也就是莫訥言的身份了。
但是莫訥言和李曼麗的曖昧,也只是曖昧。在真正談婚論嫁之前,兩人唯一的關系,也就是在軍**過事,上下級關系罷了。現在莫訥言辭了軍中職務,憑這點關系就把李悠和李逍遙硬說是一個人,也太牽強了。雖然在圣門內部,李悠就是李逍遙,這已是共識。但是李悠現在這樣,既不和圣都產生聯系,又死不承認皇子身份。那也就是沒招。
大勢力之間有時候可以無恥,但有時候必須在規則內辦事。畢竟這個規則就是他們自己定的,既是相互的約束,也是一種保護。
所以這一回就算逼不出來孟浩遠,一旦坐實了李蔓露母女出手幫李悠,那也夠了。后續將是驚濤駭浪般的報復,最起碼也要恢復對秦地的控制,進而加大儒門控制的地盤。
至于單純的殺李悠,只是任務的第三序列。屬于前兩個都完不成的泄憤之舉。
也正因此,那個監禮司的隊長在看到自己的隊員戰死后,也只是微微不爽,卻并不氣憤。
殺手,頂級的殺手,不可能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一個金丹級別的殺手,一個一看就是經驗豐富的老牌殺手,背后絕對是一個強悍的組織。
影?還是孟浩遠老匹夫私下里培養的?沒關系,剩下的就簡單了,只要查清這幾個殺手的所屬的勢力,反本溯源,就是鐵一般的證據。無論牽扯到誰,任務也算完成了。
面對這等級別的任務,死幾個金丹叫事么?那都不叫死,叫犧牲,為了儒門的偉大目標,壯烈的犧牲。
當然,任務才只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