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理解這群集團軍指揮官在想些什么!”
王奉轉過身,面向謝爾蓋:“自盧溝橋事變以來,中國軍隊轉戰各處,各部均已疲憊。”
“忻口一線,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處于戰略相持階段。”
系統面板上的數據一目了然,友軍部隊的組織度恢復速率,傷病復員速率,以及補給率均要遠遠落后于日軍。
很難想象這還是在本土作戰的情況。
相比之下,暫一旅的數據就要好上不少。
日軍在他國作戰,一支甲種師團步兵聯隊的標準組織度恢復速率為‘1.5’。
即每個小時能恢復1.5點組織度。
看上去很少,但一天的時間便可增長36點組織度。
通過面板數據表述,王奉起初覺得沒有什么,但轉念一想。
36點組織度
也就是說僅用一天的時間,便可將一支軍心潰散,怯戰情緒極其嚴重的部隊,重新組織起戰斗力。
而暫一旅一團的恢復速率為‘1.7’在這一點上甚至要優于日軍。
普通的晉綏軍步兵團,很少恢復速率能達到‘0.8’。
這還只是組織度方面。
對眼下的中國軍隊來講,組織度是最好恢復的東西,畢竟軍隊士氣很難找到實體,打一場勝仗便可徹底逆轉。
補給率和傷病復員率,才是最薄弱的。
就算太原兵工廠開足馬力,晝夜不休的生產,也很難將供應前線部隊的損耗。
醫療條件更是簡陋,普通的大頭兵傷勢稍微一重,基本上就被宣判了死刑。
這也就是為什么,即便戰況向好,衛立煌也要縮進防線的原因。
謝爾蓋點點頭,作為蘇聯人他對戰略縱深感同身受:“中國有相當寬厚的空地縱深,雙方戰略相持,損失最大的只會是日本!”
“淞滬會戰打到現在,已經徹底粉碎了日本所謂的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幻想。”
謝爾蓋作為歐洲人,相比起敵后游擊戰,運動戰,他明顯對百萬規模的超大型會戰很感興趣。
提起淞滬抗戰,王奉心中不免有些惋惜:“我們的最高統帥犯了戰略上的錯誤。”
相比起山西,淞滬抗戰才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戰場。
為了保住上海,常凱申用盡了渾身解數,將全部的精銳部隊都押在了上面。
教導總隊,德械調整師等精銳部隊,皆在此損失慘重。
“錯就錯在不應以全國的優勢兵力,在淞滬一帶孤注一擲!”
“長期作戰,萬萬不可竭澤而漁,自廢武功,要確保擁有足夠的有生力量。”
“我們擁有寬大的戰略縱深,多守一日,少守一日,究竟有多少區別!”
王奉越說越嘆息。
在淞滬沒有可守價值的情況下,常凱申一再要求前線部隊堅守不退,為此喪失了多少精銳部隊
謝爾蓋:“如果這么想,相比于中國的最高統帥,衛立煌將軍倒是非常聰明!”
“一旦發動大規模反攻,肯定會與日軍兩敗俱傷,不利于長期作戰。”
王奉糾正道:“還有一點,從宏觀戰略上看,日本人想要侵占華北,山西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從地理上講,山西地勢高于華北平原,從軍事角度上講,這叫勝地。”
“倘若日軍置山西于不顧,繼續南下華中,那我們上可進兵華北,切斷日軍交通線,下可退居山地,據險要而堅守。”
“始終讓日軍如鯁在喉。”
“這也是為何板垣征四郎這個老鬼子,一再強調山西重要性的原因。”
“山西的抵抗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第五師團主力損失殆盡,日本參謀部不會坐視不管,肯定會做出戰略調整”
望向眼前的作戰地圖,王奉的眼底閃過一抹憂慮。
山西實在是太重要了,日軍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將其奪占。
第五師團撤下戰場,肯定會從別的地區抽調部隊。
現實戰爭不是過家家,更不是打游戲,什么數值都設定好的,萬年不變。
日軍增兵山西,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就看閻老西和衛立煌能不能繼續守下了。
王奉喊來通訊兵,將電報遞過去:“給第十四集團軍司令部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