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亭嘴角苦笑,搖搖頭:“如果可以,我寧愿一輩子也不想拍攝這種照片.”
去年,淞滬會戰時,他在上海火車南站拍攝的一個小孩坐在被炸毀的月臺上大哭的照片。
在美國《生活》雜志發表,并成為該周刊當期封面。
造成該期周刊于全世界熱銷。據《生活》雜志估計,僅當期就有1.36億人看了這張照片。
數據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實打實的宣傳了抗日戰場,這點毋庸置疑。
對于美國人來說,這場戰爭發生在其他國家,充其量對戰火中的人民報以同情。
但對王小亭,意義卻大不相同。
這些日寇在祖國大地上肆虐,身為戰地記者,見過,親手拍攝過許多人間慘案。
將膠卷洗出后,每一張照片都觸目驚心。
頭頂不時有日軍轟炸機呼嘯而過,美國人雖然在情感上,對這場戰爭十分漠然,但作為戰地記者的基本素質,還是非常夠用。
一行人頂著槍林彈雨,快速來到預定地點。
王小亭架設好攝影機,調整焦距。
此處距離一線戰場很近,已經算是交火區了,只不過日軍的火力,被沖鋒的東北軍士兵所吸引,暫時不顧上他處。
幾名美國人望向戰場,連連咋舌。
一邊干活,一邊討論著。
“中國指揮官太草率了,在沒有炮火掩護的情況下發動沖鋒,這是在讓士兵送死!”
“你剛來中國,你不懂,中國軍隊嚴重缺乏重火力,我見過很多軍隊,這還非常好的了!”另外一名美國人解釋道。
“哦買嘎!”
“感覺這場戰爭已經沒有懸念了,中國軍隊怎么可能打贏日本軍隊?”
“.”
王小亭并未參與話題,而是默默的拍下沖鋒士兵的背影。
快門按下的瞬間,英勇無畏的身影被定格。
經過數小時的激戰,113師占領小蚌埠大部分區域,將日軍趕至一角。
最后關頭,眼見進攻乏力,竇光殿心急如焚。
親率部隊沖進城中,與日軍進行白刃拼殺,將登陸之敵盡數消滅。
2月2日傍晚。
張自忠59軍拍馬趕到,先頭部隊第38師率先抵達淮北,借著夜色,悄聲駐進51軍陣地。
同時。
31軍,戰斗群交替掩護,撤出池河西岸。
后方,第十三師團并未急于追擊,徐徐跟進,穩扎穩打。
華北戰斗群。
臨時指揮所。
趙方遠遞上偵察兵報告:“長官,日軍在我軍后方三十余里處,我們走,他們走。”
“我們停,他們也停!跟個狗皮膏藥一樣!”
王奉表情凝重。
對面的日軍指揮官,看上去并不是一個草包,作戰風格很穩,很難找到紕漏。
這就難搞了。
在士兵素質,武器裝備上,日軍全面超越中國軍隊。
只要指揮官不犯渾,一步一個腳印推進戰線,根本找不到應對之機。
“部隊距離上窯,還有多遠?”
趙方遠:“只剩四十公里。”
王奉來回踱步,再三思索后下令:“加快行軍速度,明日拂曉,必須渡過淮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