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原野,大路上,一支日軍部隊走走停停,正是第十三師團。
荻洲立兵騎在馬上,命令前方部隊壓低行軍速度。
參謀官站在馬下:“閣下,前方出現村鎮!”
荻洲立兵抽出一張地圖,在上面細細尋找坐標,隨即臉上露出笑容。
“呦西!”
“將116步兵聯隊部署在這里,其余部隊繼續前進!”
參謀官有些詫異:“一整支聯隊?”
荻洲立兵點點頭。
合肥之敵,始終是他的心頭大患。
前幾天向參謀部提交的報告,被毫不留情的駁回了。
原因也很簡單,在占領京滬后,除了第十三,十八師團北上以外,別的部隊也沒閑著。
兵力以南京,上海為中心,向四周擴撒。
1937年12月10日,蕪湖淪陷,帝國軍隊以此為基地,向安徽全境發動進攻。
參謀部認為,合肥是安徽重鎮,所駐兵力,必定參與到當地防守戰斗中。
自然無暇北顧。
對此,荻洲立兵嗤之以鼻,覺得參謀部中,高坐公堂的武官,都是一群沒用的草包。
從戰略意圖上,津浦線的重要性,遠超合肥,甚至整個安徽。
若真到了緊急時刻,或是時機成熟,很可能會棄車保帥。
既然參謀部不管,荻洲立兵只能自行安排了。
但參謀官覺得不妥。
目前整個第十三師團的作戰力量,充其量只有一個旅團,下轄兩個聯隊。
就這么為了一種莫須有的可能,抽調一半的兵力,后續作戰很難展開啊!
“閣下,依我看,一支步兵大隊足矣!”
荻洲立兵皺眉深思,之所以在此駐留部隊,主要目的還是拖延時間。
也沒指望單憑一個聯隊的兵力,就能抵擋住合肥之敵。
“嗯,那就一支步兵大隊!”
“其余部隊,繼續前進!”
2月3日。
上窯。
王奉率部抵達淮河畔。
這是他第二次看到淮河,第一次是乘軍列前往明光,閑來無事時,透過車窗欣賞美景。
但這次就沒這么好的待遇了。
為了阻止日寇渡河,51軍炸毀了津浦路淮河大鐵橋,現在想要過河,只能自己想辦法了。
冬季淮河,冰冷刺骨。
在這種條件下渡河,對士兵的身體素質考驗極大。
王奉向后方招招手:“過河!”
一路上,每當路過村鎮,他都下令搜集民船,積少成多,湊齊了不少。
但大部隊想要過河,不能全靠這個。
小船只能運兵,不能運載火炮。
還得搭建臨時浮橋。
這個時候,工兵部隊派上了用場。
陽泉改編后,原本的工兵連也進行了擴編,納入后勤大隊的序列之下,人數規模達到了五六百人。
先用木舟運輸過去兩三百人,南北兩岸對向搭設浮橋,效率一下子快了起來。
趙方遠拎著一封電報走來:“長官,晉東南急電!”
“日軍108師團攻陷東陽關和黎城,兵分三路合圍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