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永久,半永久型的防御工事。
臨時的防御工事,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靠牢固。
劉士毅想了想后:“先停止構筑陣地,去把通訊兵給我叫來!”
工兵:“是!”
不多時,通訊兵匆匆趕來。
剛進指揮所,還沒站穩腳跟,劉士毅便開口道:“電令全軍各部,迅速脫離原防御陣地,小股部隊向前移動五百米,埋伏在蘆葦中,其余大部隊向后撤退兩公里。”
“但不要破壞工事,并沿途埋下地雷。”
“特令138師,向陣地左側繼續移動一公里!”
“軍情緊急,不得延誤!”
劉士毅伏在桌案旁,眼睛片刻不離作戰地圖。
在來的路上,他已經將沿途地形大致觀察了一遍。
由于在河岸旁,一人多高的蘆葦,接連成片的生長,動輒綿延數里。
雖然現在是冬季,草木并不茂盛,但一樣能夠起到遮擋,掩蔽的作用。
他的想法也很簡單。
既然工事修筑不成,索性就不修筑了。
雙方就在泥沼里廝殺,誰也占不到便宜。
第十三師團兵力欠缺,他已經看出來了。
說的好聽點是一個師團。
難聽一點,連一個滿編旅團都沒有。
既然前敵總指揮部已經下達明確指令,盡可能的殺傷日軍有生力量。
那陣地戰,埑壕戰就不是最佳選擇。
經過深思熟慮后,他決定故技重施,如同明光戰役那般,采取經典的空城計。
將日軍部隊吸引到原定的防御工事,而后己方軍隊,共計三個師的兵力,從四面八方襲來,對其進行圍殲。
遍地積水,淤泥的防御工事,非但不能為日軍提供有效掩護,還很有可能會影響軍隊戰斗力。
命令下達后。
工兵迅速丟掉手中的鐵鏟,士兵甩干凈鋼盔,重新戴回頭上,抄起步槍跟隨部隊快速進行移動。
三個小時后。
第131師渡過渦河。
參謀長根據指引,回到指揮所報道。
只不過現在的指揮所,看上去十分簡陋。
工兵就地取材隨意搭了個窩棚,安置在一個不大的山包上,可以俯瞰整個戰場。
屋內。
劉士毅忙的不可開交,這種小型圍殲戰,打法和埑壕戰,陣地防御戰截然不同。
十分考驗各作戰部隊的協同程度。
參謀長上前站定,敬了個禮:“報告,第131師已全部渡河!”
劉士毅抬起頭,見自己的參謀長回來了,喜出望外,迅速講其自己的作戰計劃。
“.”
聽了一通后,參謀長有些疑惑:“日軍會上鉤嗎,第十三師團的作戰風格極其保守,一旦嗅到危險的氣息,很有可能停滯不前。”
劉士毅搖搖頭:“埋伏在陣地前的部隊,短暫交火后佯裝不敵,轉身回撤,后面的日軍必定跟上。”
“咱們的陣地縱深很大,我已經下達命令,將地雷全部埋設在后側,日軍先頭部隊進來,不會發現任何異常。”
“只有在逐漸深入后,才會引爆地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