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南喬都愿意娶相貌平平的王知秋了,可想而知,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讓孩子跟著王家姓,就能拿到人家祖傳的菜譜,在南喬看來,這個買賣簡直不要太劃算。
王知秋已經成了南喬的嘴邊肉,隨時都可以吃下去,但他不急。
秋收馬上就開始了,所有人都不準請假,真病的起不來的沒辦法,事假是肯定沒有了。
搶收、搶收,怕的就是突然下雨。
新知青還帶著懵懂的眼神,老知青一個個都苦著臉,哪怕下鄉夠久了,他們還是不適應這種強度的勞動。
秋收一次,就跟死一場差不多,那個腰都不是自己的了。
新知青還帶著懷疑,有沒有你們說的那么夸張?
很快,新知青就見識到了什么叫做搶收,要不是已經下鄉一個多月了,稍微有了點習慣性,他們都得累死在田地里。
忙活了一天,王知秋也沒有精力做飯了,就湊合吧,有啥吃啥。
新知青的房間里,清一色的‘哎呦’聲,一個個躺在床上都不敢動了,一動就腰疼。
就連精力最旺盛的孫明杰都蔫了,好在年齡小,恢復力也快,馮國安那些歲數大的,全都在躺尸。
南喬也沒好到哪去,好在他還有每天100毫升的靈泉可以喝,喝下去緩解身體的疲勞,不然真堅持不下來。
第三天開始,新知青就受不了了,不是主觀意識上想逃避,客觀事實上就是不行了,身體撐不住。
大隊長也不指望新知青和當地人一樣,身體不行就少干點,不干肯定是不行的。
給新知青分配了一些相對輕松的活兒,老知青有堅持不下來的,也同樣對待。
要說老知青里的狠人,那必須是張招娣,這個女人對自己是真的狠,瘋了一樣的賺工分,只為了多分糧食,然后寄回家里。
張招娣不是那種身體素質強悍的人,她純是靠意志力強撐下來的,平日里下地勞動就能看出來,一切都是為了工分。
可以說,張招娣比當地村民都強,要不是家庭實在復雜,多少人都想給這么能干的姑娘娶回去當媳婦。
張招娣在下河村也比較有名,村里人不瞎,也不傻,都能想到娶了她以后的情況,肯定是無休止的拿婆家的東西貼補娘家,這誰能樂意。
南喬親眼目睹了張招娣干活不要命的狀態,不服不行,天生牛馬圣體。
對張招娣而言,照顧好弟弟,就是她的信仰和存在意義,根深蒂固的思想,造就了驚人的意志力。
當年的革命先烈,是怎么在那么多的刑罰中熬下來的,憑借的就是這股子意志力,是信仰的力量。
時過境遷,南喬也沒想到,會在張招娣的身上看到類似的情況,真就是為了她弟弟,哪怕上刑也不怕的那種。
有了這種認知,南喬再次對孫明杰耳提面命,一定要遠離張招娣,千萬別和她有一丁點的關系,不然這輩子都完了。
孫明杰深以為然,張招娣那個瘋狂的勁頭,他看了都怕,幻想一下真娶了這么一個女人,會不會說小舅子點不好,妻子就拿刀砍自己了?
問出了這個疑問,南喬給出了解答:“那不能,砍傷了治療還得花錢,有那個錢不如貼補她弟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