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喏!”
攝政王風塵仆仆的回來,也確實疲憊,強忍著去后宮看望孫太后的沖動,戀戀不舍的回了自己的王府。
李進忠也派人送來了幾株珍貴的藥材,都是南喬靈泉空間里的,放在私庫里面,留著賞給臣子的。
看著這些藥材,攝政王心中稍安,還好,皇帝陛下誠意滿滿,看樣子不像是要卸磨殺驢。
關于皇帝陛下的做派,攝政王也時刻關注著,可以說永安帝不拘一格、不重禮儀,但沒人說永安帝不重承諾。
這也是京城官員和權貴們的共識,有時候皇帝陛下的霸道讓他們也受不了,但優點就是說話算話。
永安帝輕易不承諾什么,但只要承諾的,必然兌現。
張彥已經和當初的女子完婚了,永安帝親自賜的婚,還送了大禮,一套京城的豪宅。
其他幫著永安帝辦事辦的好的人,皇帝陛下也都重賞了。
也正是這些事的佐證,才讓攝政王覺得安心,不用擔心狡兔死、走狗烹。
攝政王就安心在王府里休養,直到大朝會當天,攝政王早早就去上朝了。
曾經攝政王在京官里,還有自己的派系,隨著他離京多年,他這一派早就沒有了。
現在京城內的派系只有兩波,親近皇帝陛下的,和依然不死心的文官集團,只是勢力大減,已經沒多少話語權了。
文武百官再次見到攝政王,彼此寒暄著,有尊敬,卻沒有了畏懼,明眼人都看的出來,攝政王大勢已去。
一切都和京官們預判的一樣,大朝會剛開始,攝政王就越眾而出,當場請辭攝政王之位,愿意回去封地,接著當自己的安王。
攝政王懂事,當皇帝的南喬也不小氣,當即下旨:“安王晉升親王爵位,永不降爵,世襲罔替。”
安王蕭謹言當即跪地:“臣叩謝陛下隆恩!”
文武百官心里也頗多感慨,難為蕭謹言當了攝政王后,還能全身而退,古往今來,有這種結局的人可不多啊。
攝政王的事,早就在預料之后,南喬幾句話就給敲定了,滿朝文武沒有人出言反對。
明明是一件大事,處理起來就跟雞毛蒜皮的小事一般。
這件事說完后,才開始說正事,也讓安王見識到了現在朝堂之上的效率,往往有爭議的地方,皇帝陛下迅速就能做出決斷。
可怕的不是皇帝陛下的決斷力,而是...沒有人敢反對。
安王內心直呼僥幸,好在自己退的早,這種朝堂掌控力,自己要是不識趣的話,結局必然凄慘。
當所有正事都討論過之后,禮部尚書站了出來:“陛下,臣有本奏。”
“準奏。”
“陛下年歲已大,也是時候定下婚事了。”
南喬:(;′?`)>
你丫的的認真的嗎?
我還不到14歲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