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我可是期待好久了,也不知道這次能結算到多少錢。”
一聽到錢,汪東城第一個兩眼發光,他不像吳遵與辰亦儒,本身家里就有錢。
他身上現在都還背著債。
雖然因為今年飛輪海火爆的原因,他掙了不少,也還了大部分,但還有一小部分沒還,現在就指望著唱片結算。
“外面的報紙說我們這張唱片的銷量已經超過百萬張。
你們覺得真有這么多嗎?”
四人一起往外走,辰亦儒摸著下巴分析,“如果真有百萬張的銷量,我們每個人應該都能分不少吧!”
“是不是百萬張,還得看出貨量。
媒體跟公司對外宣稱的數量最好不要相信。”
在這個圈子待得越久,很多東西也就看得越明白。
就說這唱片銷量,唱片公司對外往往會報一個特別高的數據。
然后對內,對歌手以及有版稅的創作人,公司又會說,“其實這張唱片的銷量很低,外面的數字是為了宣傳……”
所以,說到底,一張唱片的具體銷量其實最真實的只有唱片公司才知道。
最主要還是要看唱片公司的底線。
好一點的唱片公司,就算虛報數字,也會讓你有些錢賺。
沒良心一點的,則可能會讓你一分錢賺不到,還倒貼都有可能。
吳焯只希望,華研不會是那種沒良心的。
一邊討論著,幾人來到陳惠英在華研唱片的辦公室。
陳惠英今年過來也是夠忙的。
光是辦公室都搬了三次。
最開始在天熹,后面飛輪海在可米國際的運作下成立后,她把辦公室搬到了可米。
最近,因為華研要求對飛輪海進行更嚴格的培訓,飛輪海的培訓工作轉到華研這邊,陳惠英也跟著把辦公室辦了過來。
“你們幾個來的正好,我正想去找你們。”
辦公室里,見吳焯幾人進來,陳惠英笑著拿出一份報表,“這是《飛輪海》這張唱片的銷量數據,以及收入分配,你們看看,過兩天你們的收入會由公司打到你們的賬戶。”
吳焯幾人都沒心情跟陳惠英聊天,紛紛接過報表看了起來。
報表上寫的《飛輪海》總數據是73萬張。
臺省16萬,新加坡4萬,港澳5萬,內地40萬,其他如美加、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區的合計數據是8萬。
吳焯暫時沒去分析華研亦或者百代唱片有沒有吞數據。
而是繼續往下看。
臺省16萬,批發價售賣給玫瑰、大眾等唱片行的價格是190臺幣一張,16萬就是3040萬臺幣,折合成人民幣在600萬左右。
新加坡4萬張銷量,批發售價8新幣,總收入32萬新幣,折合成人民幣是160萬。
港澳5萬,批發售價40港幣,總收入200萬,折合成人民幣是180萬。
內地40萬,批發價37人民幣,總收入1480萬。
其他地區的8萬,平均批發價在40人民幣,總收入在320萬左右。
算下來,這張唱片的總收入是2800萬左右(前面有些零頭四舍五入了)。
2800萬人民幣中,需要扣除碟片成本、運輸成本、宣傳、制作1300萬。
最后剩下1500萬。
這1500萬還要分600萬給百代等其他地區的唱片發行商。
剩下900萬,華研拿走一半,也就是450萬。
450萬里,可米再拿百分之三十,飛輪海四人剩下315萬人民幣。
四人平分,一人78.7萬。
吳焯這里,經紀公司再抽,剩下47萬。
看著屬于自己的那個數字,吳焯沉默了。
這特么都還不如自己去內地參加一個活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