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西恩在得知到索尼那嚇人的報價以后,與吳焯隨便的聊了一會,便快速的離開了傳奇娛樂。
沒辦法,實在是索尼的條件開的太高了。
高到環球唱片根本不愿意去冒這個險。
至于說為什么環球唱片不愿意,索尼就愿意了。
首先是索尼跟吳焯合作時間長,他更清楚吳焯帶來的利益。
同時,還有一點就是索尼不得不這樣做。
隨著百代唱片成為過去式,現在全球唱片市場的局勢已經一目了然。
各國都有自己的知名唱片公司。
但論全球范圍內最知名且最有實力的無疑只剩下華納、環球以及索尼唱片三家。
而相比華納與環球,索尼的情況有點復雜。
華納唱片與環球唱片分別有林肯樂隊、泰勒斯威夫特、嘎嘎姐、阿姆等全球知名的一線巨星。
而索尼呢,邁克爾杰克遜去世以后,索尼唱片旗下已經沒有一個能扛旗的一流巨星。
之前吳焯還在的時候還好,他可以作為索尼旗下的標桿。
但如果吳焯離開,索尼短時間里是真的不能推出一個能頂替邁克爾杰克遜坑位,甚至代表索尼唱片在全球臉面的人。
事實上,就算是小公司,為了招牌,為了公司發展,都必須有一個能代表公司的藝人撐著。
索尼這種國際性的唱片公司同樣是如此的。
這不僅僅是臉面的問題。
更是對公司有巨大影響力的事情。
索尼唱片在邁克爾杰克遜去世以后,股價就曾迎來大跌。
后面是吳焯新唱片大賣,成功頂上去,這才穩住股價,并重新上漲。
如果說吳焯離開,對于索尼來說,不僅是沒有一哥那么簡單,股價也會迎來暴跌。
另外,擁有吳焯這樣的國際一線歌手在公司,對于索尼也是擁有其他好處的。
比如說對其他歌手的吸引力。
國際大唱片公司對于大部分歌手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國際大公司擁有更多的全球資源,能把歌手推向國際。
如果說,索尼沒有一個類似吳焯這樣的一線歌手坐鎮。
這就很容易給其他歌手一種錯覺,認為索尼唱片日薄西山,已經培養不出國際一線。
而這造成的連鎖反應就是后續索尼這與其他兩個國際唱片公司競爭具備潛力的歌手時,很容易落入下風。
一個公司,如果連有潛力的新人都簽不到,那他距離沒落可能也就不遠了。
至于說自己培養,說實話,培養出一個國際一線巨星,那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培養的。
期間不僅需要花費大量資金與資源,甚至,還有可能出現投入大量資金,結果效果不盡人意的情況。
因此對于索尼唱片來說,他們是最迫切的希望吳焯留下,且愿意付出巨大代價的人。
與之相比,環球與華納本身就擁有力捧的一線對象,他們對吳焯雖然有追求,但不會那么的迫切。
這兩家打的主意就是,要是能簽就簽,不能簽的話,也要坑索尼一次。
顯然,這兩家的目的達到了。
在得知他們兩家都積極的在聯系吳焯以后,索尼董事研究過后,給吳焯開出了這個天價條件。
而面對他們的誠意,吳焯也是見好就收。
他沒有再見華納的人,在2月26號這天與索尼簽下了一份為期五年的唱片代理發行合同。
合同規定,吳焯的唱片海外發行權權委托給索尼,分成條件是3——7,索尼3,吳焯7。
這個分成也包括了歌曲版權的分成權益。
除了這些基礎的條款,另外其他還有大量隱秘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