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小時后。
深夜。
c-130“大力神”運輸機撕裂北非平流層的死寂,后艙門液壓系統嘶吼著向兩側洞開。
狂暴的負壓氣流瞬間抽干機艙空氣,發出地獄深淵般的尖嘯。
十六名sas“椅子”分隊成員如同焊在甲板上的黑色雕像,抗壓服表面的溫度調節纖維在-56c的嚴寒中泛起白霜。
機艙頂部的紅燈刺破黑暗。
“綠燈三十秒!”
跳傘長的吼聲被骨傳導耳機直接錘進耳膜,蓋過四臺艾里遜t56渦輪螺旋槳引擎的瘋狂咆哮。
指揮官麥克米蘭中士的氧氣面罩凝結著冰晶,夜視鏡片后的冰藍色瞳孔紋絲不動。
他豎起兩根裹著防火nomex手套的手指,猛地向前劈下——“go!go!go!”
十幾條黑影決絕地撲進暗夜。
自由落體的瞬間,g力如巨錘砸向胸腔。
手背上高度表的顯示屏上,高度數字瘋狂跳動——
“穩定姿態!保持編隊!緊跟引導員!”
麥克米蘭在氣流翻滾中調整成頭下腳上的俯沖姿態,雙臂緊貼軀干。
下方,北達爾富爾的地貌在an/pvs-31雙筒夜視儀的幽綠視野中鋪展——干涸的河床如大地皸裂的血管,鋸齒狀山脊切割著無垠黑暗。
集結點“墓碑”的坐標在臂載終端gps界面上恒定閃爍。
“兩千五!”
尖兵的聲音冷靜如精密儀表。
“八百!開傘!”
十六具mc-5翼傘包同時爆出沉悶聲響。
高強度尼龍傘衣吃住氣流瞬間,下墜之勢驟減為可控滑翔。傘繩操控桿被猛然下拉,翼傘切入預定氣流層,發出低沉的空氣撕裂聲。
十六只黑色巨蝠以60公里時速無聲滑向目標,飛行電腦自動修正著航向偏差。
“墓碑接觸倒計時三分鐘。落地即戰斗配置,扇形警戒。”
麥克米蘭的聲音通過加密uhf頻道傳入每個隊員耳中,冷硬如鍛打中的鋼坯。
同一時間。
五十公里以東,一架經過雷達吸波涂層處理的“灣流”g550如幽靈滑過云層邊緣。
機艙內,十六名“馬薩達”行動隊員檢查完裝備,扣上呼吸面罩。
摩薩德和英軍特種部隊行事風格完全不同。
如果條件許可,他們更喜歡利用民用機實施滲透。
列比亞自從內戰后,空域如同虛設,改裝的灣流g550如入無人之境。
艙門無聲開啟,十六道身影排隊走搭艙邊,縱深躍入深淵。
他們全身籠罩在熱光學迷彩斗篷下,紅外信號被納米級冷卻循環系統壓制到與環境溫差±0.3c以內。
摩薩德“馬薩達”行動隊阿爾法小組——刺刀部隊最鋒利的刃尖。
組長埃坦·拉維德少校在自由落體中展開左臂。
戰術終端屏幕幽光亮起,著陸點的數字高程模型與實時衛星紅外影像精準疊加。
他屈指叩擊面罩傳感器,量子加密信道瞬間聯通:“全體都有了,高度兩千,開傘預備。”
作為摩薩德情報機構直屬行動隊“馬薩達”里最高等級的阿爾法小組,“馬薩達”這個名頭很有來歷。
這支小隊的隊徽上繡的是歷史上的猶太古城馬薩達。
公元73年,當羅馬軍團攻破城墻,九百六十名希伯來士兵選擇自盡而非為奴。
“masadalotipolshnit!”(馬薩達永不陷落第二次!)——這是他們的民族的誓言,成為戴勝鳥國特種部隊的靈魂圖騰。
摩薩德特別行動處下轄三支“刺刀組”:阿爾法組專司高價值目標清除;布拉沃組負責敵后設施破壞;查理組承擔人質營救。
每個成員都經“野小子”特種部隊淬煉,再接受兩年內蓋夫沙漠的“沙魔”訓練營洗禮,掌握毒劑配制、考古偽裝、戰機駕駛等非常規技能。
“開傘!”
十六具gtx-9翼傘轟然張開。菱形編隊在夜空中精確校準角度,以近乎零聲噪的姿態切入“鬣狗”隘口上空。
他們的裝備是科技殺戮的結晶:微聲tar-21突擊步槍整合了激光指示/測距模塊;背負式“鐵幕”電子戰系統可癱瘓半徑1.2公里內的通信;鞋跟內嵌的超聲波發生器能震碎電子鎖芯。
“距離著陸區還有二十秒。”
埃坦的聲音毫無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