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碩確實很尷尬,雖然這首詩寫的確實很棒,但這首詩不是他寫的。
就算這首詩真的是他寫的,你去別的地方怎么講怎么夸都沒事,當著他的面這么逐字逐句分析,就顯得太尷尬了。
尤其是現在,周碩當然知道答案,但他能舉手嗎?他舉手不就變成自賣自夸了嗎?
蘇述學也發現了周碩有點尷尬,但他并不在意,這種事情以前也有過,只能說習慣就好。
很快,班里的一些同學就舉起了手。
蘇述學環視一周,選了一個平時比較活躍的同學回答。
“江一若,你來說一說為什么?”
江一若大大方方的站了起來,發表起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這里‘恰’字的意思是‘正好、剛好’的意思,承接上一句的描寫,可以起到強烈的對比效果,能夠更加襯托出苔蓬勃的生命力。”
“如果用‘獨自’的話,雖然有一種孤獨的意境,但卻沒有了對比的效果,不能凸顯出青苔蓬勃的生命力。所以我覺得用‘恰’字更好一些。”
蘇述學聽完,滿意的點點頭,擺擺手示意江一若坐下,然后接著說:“江一若同學分析的非常全面,這個‘恰’字用在這里,這一整句詩就有了活力,就顯得意趣盎然起來。”
“如果讓一般人照這樣的思路來寫這個‘苔’的話,第一句倒不算難,大概都能寫出來,但第二句可能就要接上什么‘綠意獨自生’什么的,是吧?這樣他就完全失去了這首詩的生命力,沒有了這種意境。對不對?”
“所以,我一直說,大家平時要多閱讀古詩詞,多積累詞匯,多發散思維,多保持想象。這就是例子,沒有足夠的詞匯積累和巧思,是寫不出這樣的好詩的。”
蘇述學一邊說,一邊掃視著下面的學生,見他們都是一臉受教的表情,欣慰不已。
蘇述學心想:“果然,我平時說一百遍都不如這個活生生的例子,看樣子這回他們是真的把這個聽進去了。”
蘇述學高興的繼續講解起來:“接下來就是這首詩的后兩句,‘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一般情況下,到了后兩句,基本上就要開始抒情,或者升華主旨了,這是我們龍國自古以來的傳統,大多數抒情、言志詩都是如此。”
“這首詩也一樣,后面兩句,說苔花雖然開起來只有米粒大小,但它仍然像牡丹花一樣,驕傲的盛開著!”
蘇述學頓了頓,接著說:“在人們的意識里,牡丹是很高貴的,它是帝王花、富貴花,而苔花如此平凡,如此渺小,怎能與牡丹相提并論呢?”
“但它渺小就不配盛開了嗎?渺小平凡的生命也有屬于自己的光彩,即便陽光照不到,我也要努力生長,即便無人在意,我也要獨自盛開。”
“這是很偉大的精神!”蘇述學走在課桌間的過道上,慷慨激昂的講著,“苔花雖然平凡而渺小,但它的精神卻很偉大。”
“將高貴的牡丹和平凡的苔花放在一起對比,牡丹越高貴,就越襯托出苔花的平凡,我們就越能感受到它的精神的偉大。”
“到這里,這首詩便完成了它最后一步的托物言志,言在詩外,言有盡而意無窮。”
蘇述學講完,臺下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