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跨國出版行業地的巨頭,哥倫比亞環球出版集團和萊茵河出版社,雖然沒有能力像華夏書局一樣,把自己旗下的書店開到所有被本土文化覆蓋的地區,但他們的實力和效率,也依舊是不容小覷。
譯本一旦確定,兩大出版巨頭就把他們龐大的發行機器開動到了極致。
哥倫比亞環球出版集團憑借其無與倫比的商業渠道,將《小王子》鋪滿了北美和英聯邦國家從一線城市的大型連鎖書店到偏遠城鎮的社區書店的每一個角落。
線上,其母公司的所有流量入口,從電商平臺到社交網絡—,都充斥著那幅熟悉的,小王子站在星球上的預告海報,精準的算法推薦確保它能出現在每一位潛在讀者的屏幕上。
與此同時,萊茵河出版社則執行了另一套截然不同卻同樣高效的“精英戰略”。
他們并未追求無孔不入的鋪貨,而是精心策劃了一場針對文學界、評論界和高端讀者的“啟蒙運動”。
精裝限量版被送往各大重要文學獎項的評委,知名大學的文學系以及有影響力的媒體書評人手中;在巴黎、柏林、羅馬的百年獨立書店櫥窗里,《小王子》被作為鎮店之寶進行藝術化的陳列;與之配套的,是在高端文學雜志上發布的深度書評和學者解讀文章。
一時間,西方世界仿佛被同時按下了兩個按鈕:一個是由資本驅動的,面向大眾的商業狂歡;另一個則是由聲譽驅動的,面向精英的文化盛宴。
兩者相輔相成,形成一股無法抗拒的合力,將《小王子》這部來自東方的作品,前所未有地推向了西方社會的各個層面。
西方世界的讀者們,在兩大出版巨頭精心編織的宣傳網絡下,看到了這本來自東方神秘國度的偉大作品。
在兩大出版巨頭無死角的攻勢下,幾乎無人能避開那本淡黃色封面的小書。
起初,許多人只是被這本書精致的裝幀,無處不在的營銷所吸引,但當他們真正開始,卻被其中簡單文字下所蘊含的,直擊靈魂的力量所震撼。
普通的上班族在通勤的地鐵上捧著它,看到“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時,不禁望著窗外飛馳而過的城市景象怔怔出神。
年輕的母親在孩子的床頭輕聲朗讀,讀至狐貍關于“馴養”與“儀式”的闡述時,自己的眼眶卻先濕潤了,反而需要孩子來問“媽媽你怎么了”。
象牙塔里的學者們則在學術沙龍中熱烈討論著其中關于存在主義與象征主義的精妙運用,驚嘆于一個“童話”竟能承載如此厚重的哲學思辨。
媒體的贊譽也隨之如潮水般涌來。
《紐約時報》書評版以整版篇幅刊登評論,標題赫然寫著:《一部東方寓言如何照亮西方世界的孤獨癥候》。
文中稱:“周碩用最純凈的文字,完成了一次對現代文明最溫柔的批判。這不是一本書,這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自己如何在數字與規則的迷宮中,丟失了最重要的東西。”
英國《經濟學人》的文化板塊則評論道:“《小王子》的成功超越文學范疇,成為一個文化現象。它證明真正偉大的作品能夠跨越一切文化壁壘,直擊人類共同的情感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