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學界討論的熱點甚至暫時從書的內容本身,轉移到了這“空前絕后”的序言組合上。所有人都明白,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了文字本身,成為了一個學術事件,一個象征。
然而,當學者們讀完全書之后,才明白自己之前多么的狹隘,目光又是何等的短淺!
《古文尚書疏證》并非因為有了這四位大師的背書,方才能夠立足于世。
恰恰相反,四位大師能夠為此書作序,才是他們的榮幸!
于是,學者們的討論,又轉向了這本著作本身。
各大高校文史專業的教研室、教授辦公室里,話題的風向一夜之間就變了味。
“老張,周碩那本《疏證》你看到第幾卷了?”
一位教授端著茶杯,在走廊里攔住同事,眼神里全是血絲,顯然是熬夜啃書的結果。
“別提了,”被稱作老張的教授擺擺手,一臉痛苦并快樂著的表情,“第二卷還沒啃完,我這筆記都快記了一本了!好家伙,他這哪是寫書,這是在修長城啊!證據壘得那叫一個嚴實,你想找個縫鉆進去反駁都找不到地方!”
年輕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們更是叫苦不迭,卻又興奮異常。
“導師說了,下學期組會就專題研討《疏證》,每人負責梳理一卷的論證邏輯……”一個博士生在論壇上發帖,“有沒有同病相憐的兄弟?組隊取暖啊!”
樓下瞬間蓋起高樓:
“+1,導師原話:周碩教授已經把路鋪到這種程度了,你們要是還走不明白,趁早轉行!”
“我們導師更狠,要求我們模仿《疏證》的體例和論證方法,去考證另一篇古文的真偽……哭了,學神的世界是那么好模仿的嗎?”
學術期刊和媒體更是聞風而動,評價之高,令人咋舌。
最權威的《歷史研究》罕見地為一本新書刊發了長篇專論,標題直接就是:《考據學的巔峰:論〈古文尚書疏證〉的方法論革命》。文章里寫道:
“……周碩教授此書,非惟結論確鑿,其考據方法之精密、論證結構之嚴謹、邏輯鏈條之堅固,已臻化境,足為后世法……此書出,則《古文尚書》公案,可謂徹底了結。”
《文學遺產》的評論則帶著點意味深長:“《古文尚書疏證》的出現,讓許多以前靠著模糊闡釋和宏大理論吃飯的學者感到了恐慌。它用近乎‘暴力’的實證告訴我們:學問,終究是要拿證據說話的。”
就連給普通知識分子看的《讀書》雜志,也用了整整一個專欄來討論這本書,標題起得相當吸引眼球:《一本勸退了99%讀者的書,為何正在顛覆學界?》。
一時間,以《疏證》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和課題申請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古文尚書疏證〉引書考》、《周碩考據思想研究》、《從〈古文尚書疏證〉看考據學派方法論的轉型》……光是看這些論文標題,就能感受到學界被這部巨著激起了多大的研究熱情。
而所有引用了這本書的論文,似乎都憑空多了一層底氣,仿佛引用了它,就站在了方法論的正確高地上。
京大文學院的那份破格教授聘書,此刻在所有人看來,不再是破格,而是實至名歸,甚至覺得京大這便宜占大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