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軍部經過商議,對付西門堂軍隊,必須要采用碾壓式的人數,才有機會獲勝。
西門堂擅長打陣地戰,守城戰,突擊戰,列裝的火炮威力太強。
不管是海軍艦隊,還是陸軍,西門堂都習慣于火炮覆蓋戰術。
所以,
首先就是要兵力戰局優勢,并形成合圍,給西門堂造成圍困的壓迫感。
以守代攻,圈層戰術,步步緊逼!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選擇地勢的時候,需要在天然屏障的地方,限制西門堂的火炮威力。
另外,防線上要建造地堡,形成聯動防線,防止西門堂突襲!
西門堂的高機動性,在地堡連鎖防守的防御工事之下,將失去用武之地。
因此,
東洋聯軍從贛南和湘南兩個方向,朝著漢中而去,發動進攻。
東洋關東軍的最高統帥大山巖,親自率領一路大軍趕到鄂州坐鎮,居中指揮。
為何選擇戰場在漢中?
因為漢中西面的寧王李牧和蜀王李闖,與東洋軍隊達成了協議。
也就是說,
漢中西面地區,將成為東洋軍隊在大乾王朝的大后方。
從贛南這條線進攻的主將,是東洋陸軍中將大島雄武,兵力十萬。
大島雄武從兩廣地區登陸后,一路北上,以南昌府為基地,率先奪取了贛南的撫河一帶,然后往淮南方向進攻,兵力往九江府集結。
目標很明確,是想要與金陵方向和漢中方向集結的西門堂大軍,在九江府決一死戰。
這十萬兵力可都是關東軍的陸軍王牌精銳,列裝了最先進的東洋野戰炮和重機槍。
西線方向的主將,是阿蠻在松江府的手下敗將——坂田武夫!
他率領十五萬大軍,從湘南進入漢中地區,然后往東與大島雄武麾下的大軍匯合。
關東軍的兩路大軍,一共是二十五萬精銳陸軍。
另外還剩下五萬軍隊,是從水路往下,由蜀南出發,先攻下武昌府,然后繞行到咸寧府,咬住西門堂在咸寧府的兵力。
表面上是兩路大軍,其實真正說起來,是四條戰線。
坂田武夫,大島雄武,小澤海樹進行側應配合,對西門堂的軍隊形成夾擊。
同時,
為了防止西門堂從山東派出大軍支援,大山巖又與寧王李牧達成合作,派出十萬西北軍,分別從河北進攻北方的防線,切斷西門堂的支援路線。
東洋關東軍為了打贏這一仗,摹擬了無數次。
這次九江府大決戰,關東軍一共出動了三十萬大軍的精銳兵力。
再加上鄂州府之前的兵力,以及各路府兵,總投入的兵力高達七十萬。
唯有人數上占據絕對的優勢,才能確保關東軍面對西門堂時,具有碾壓式的優勢。
另外,
大山巖傳令東洋聯軍,必須要穩扎穩打,不可貿然突進。
九江府的這場大戰,一定要將西門堂合圍,逐步將西門堂的精銳消滅掉。
對于東洋聯軍來說,只要打贏這一仗。
那么,
接下來就將乘勝追擊,直接從九江府沿江而下,奪取金陵,松江府。
所以說,九江府的這場大決戰,對于整體戰局來說,至關重要。
另外,
大山巖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從東洋本土抽調了一部分兵力,對著山東和蘇南沿海一帶發起佯攻。
為了防止京城的西門堂駐軍,向東北方向發動反擊,大山巖又下令駐扎在東北的關東軍,排兵布陣在山海關附近,牽制住西門堂在京城和天津衛的兵力。
大山巖的這一次總攻計劃,的確準備的非常周密。
幾乎將戰局計算的面面俱到,包括西門堂六個集團軍的綜合戰斗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