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元人,在太上皇未親征前,三大營憑借此招,可有大敗過?”
于謙啞口無言。
李青道:“三大營,是大明的基石,萬不能改動。”
“三大營改十團營,不僅士兵們協同作戰的難度幾何倍數上漲,主帥統籌指揮的難度也會增加數倍不止。”李青語氣堅決,“絕不能改十團營。”
于謙咂吧咂吧嘴,苦笑道:“皇上也很堅決啊!”
“這個我去說。”李青道,“除了這個,還有其他大事發生嗎?”
“沒別的了,無非就是迎回太上皇的事。”于謙沉吟道,“不過,皇上已經命人收拾南宮了,那些人反而老實不少。”
李青笑道:“相比太上皇,皇上已經夠溫和了,他們也在衡量利弊得失,真再換回太上皇做皇帝,他們得不償失。”
于謙已經多少習慣了李青的口無遮攔,也沒再糾正李青,而是勸道:
“先生,迎回太上皇已是板上釘釘,你即便反對,也無濟于事,畢竟連皇上都同意,你還是……別再硬剛了。”
這實在是個得罪人的事兒,于謙不想李青站在所有人的對立面。
“我心里有數。”李青不置可否。
見他沒有反駁,于謙稍稍放松:“其他就沒什么了,今兒算是過年的最后一天,待元宵一過,平靜的朝局定會再次激蕩起來,先生要有心理準備。”
“沒什么可顧慮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李青笑道,“這次我剛回朝時,局勢那般復雜,不一樣盤活了?”
于謙捋須點頭,玩笑道:“繼續縫縫補補唄?”
“只能縫補啊!”李青悠然一嘆,“奈何每次縫補,都會有不可逆的損失。”
“是啊……”
兩人又聊了會兒,暮色降臨,于謙告辭離開。
李青獨坐小院兒,想著即將面臨的局勢。
核心還在朱祁鎮!
朱祁鎮不在草原,這是個大問題。
迎回朱祁鎮,必須去草原,而韃靼……在他們的認知中,朱祁鎮已經死了。
朝廷派人去迎,只會讓韃靼以為大明是在宣戰,估計去迎的使者回來都是個問題。
使者回不來,大明則會以為對方在挑戰朝廷權威,然后派大軍北伐。
在大明的高壓之下,韃靼勢必求和瓦剌,而瓦剌也不會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雙方聯手幾乎是必然,
瓦剌清楚,明軍扶持他,是為了讓他對抗韃靼,要是韃靼沒了,十有八九會對他們開刀。
而事實上,即便韃靼沒了,大明想完全統治草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無他,草原太大了!
這他娘的……李青不禁腦仁疼。
難搞啊!
…
次日。
李青上朝。
果不其然,群臣又開始嘮老生常談的話題,一個個頭拱地,拱于謙上位。
打著于謙是功臣的幌子,核心圍繞在文官帶兵,叭叭個不停。
更可樂的是,石亨、楊洪都在聲援,他們也希望于謙掌軍權。
其實他們也不為錯,不是每個人都像李青這般,壽命漫長,著眼于大明長遠發展。
至少目前這個局勢,于謙掌權能快速平定朝局,且他們也是受益的一方,于公于私,他們都希望于謙上位。
于謙被高高架了起來,他推辭,但在這時代,推辭往往屬于謙虛客氣,并非是否決。
而朱祁鈺,他也想讓于謙掌權,他把于謙無限拔高,于謙就會幫他防著太上皇復辟。
原因很簡單,于謙權勢地位越高,太上皇復辟后,他就會越慘。
可以說,于謙掌大權是眾望所歸,唯一人除外。
——李青。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