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親自帶兵掃平高句麗,這是為大唐奠定了萬世基礎。
這種想法在李世民的心里已經留存許久,但是大唐初年年貞觀剛剛有了一番盛世之舉,此次貿然出征,必定勞民傷財,所以才無限制的往后推。
到后面魏征死了之后,壓在李世民頭頂上的那一塊石板徹底消除,李世民征戰高句麗的心也日漸膨脹,才有了后來高句麗之戰。
而這一戰,變成了李世民在晚年時最為懊悔的一件事情。
戰爭上李世民的確是勝了,打得高句麗一輩子稱臣,確實是把他給打怕了,但是勝得并不徹底。
戰無不勝的大唐在高句麗吃了不少的虧,但是最終結果依舊是戰勝了高句麗。但對于大唐來講這場戰并不是那么好。
收獲遠遠小于本次在高句麗之戰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
后期李世民到了晚年的時候,回顧自己一生,覺得做得最錯的一件事情就是征戰高句麗。
但是現在不同往日。
留下高句麗就是給大唐埋下禍根,而此時李世民已經獲得了幾百年的壽元。
如今壽元在延長,助長李世民在看所有問題的時候幅度都開始拉寬了,就算此時不出兵,熬也能把他高句麗給熬死,壽元的增加讓李世民的心也變得不急躁了起來。
漫漫的歷史歲月,留著相關的對手要好好地玩!
更主要的是在看到天幕以及趙匡胤身邊的烏金火炮,并且勒令大唐的工部和孫思邈發現火藥之人兩者共同合體,釀造出了大唐火炮。
雖然實力遠不如大明末年趙匡胤手里的烏金火炮,但對付并無任何火熱武器的高句麗來說,足夠用了。
有了大唐火炮之后征戰高句麗,那將是無所匹敵,拿下他們勢如破竹。
就連魏征在得知李世民想要征戰高句麗的時候,都沒有提出反對……
因為現在正是最好時節,目前是大唐兵力最為強悍,實力最為強盛而且李世民正值壯年之際。
更主要的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而且還有大唐火炮的加持,征戰高句麗只會帶來優質影響而非損國損民!
此經一戰得到了整個大唐的認同,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已成板上釘釘之事。
……
元末明初階段。
朱元璋在看到大明末年,受到北方蠻夷各種巧取豪奪以及蠻夷入關所帶來大明覆滅的影響之后,也是破釜沉舟,必須在自己有生之年里,踏平北方蠻夷所在之地。
如此,才能夠保得住大明萬世榮華。
故所以現消除了內政,平穩了山河,剛剛明初建國之時,必定有各種政務需要等待朱元璋平定!
剿滅元朝內賊,平定內部叛亂,平穩邊疆之地,都是屬于他朱元璋現在所做之事,等這些安穩之后,北伐之路也即將開啟。
如果他朱元璋不北伐,這輩子都睡不安穩的,自己的子孫后代在北方蠻夷的威脅之下滅了國,放眼哪個開國皇帝和開國祖宗能夠把這口氣給咽下去?
子孫無能,但是也無過,身為老祖宗,必要為子孫萬代而考量。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