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全新的戰艦指標自然也全面向新時期的聯邦軍作戰任務看齊,要求依然是保留炮擊戰的基礎能力上兼具機動戰士作戰兩種需求。
在這么多年的沖突中,哪怕是再守舊再頑固的聯邦軍高層也不得不承認,單一的大艦巨炮理念已經完全不適應時代的發展,甚至就算是舊地球時代的海軍戰列艦,也得帶點水上飛機什么的,更別說是散布了米粒的宇宙戰場上。
而對于這項招標,能有這個競爭資格的企業,也就那么幾個,而最終,能有這個資格進行角逐的,也就是福克威靈頓和阿納海姆。
面對聯邦軍的招標需求,阿納海姆的確是摩拳擦掌,妄圖展現自己的技術水平,可問題在于,聯邦的招標需求是戰列艦和巡洋艦,后者的經驗,阿納海姆還可以從阿爾比昂這樣的全新飛馬級上汲取,但設計戰列艦,對于阿納海姆來說,似乎就有些超綱了!
于是乎,阿納海姆的設計團隊便另辟蹊徑,以一年戰爭時期聯邦軍的納爾遜級和特拉法加爾級為模版進行設計,畢竟,依照阿納海姆的設想,聯邦軍肯定舍不得那基數龐大的庫存舊式艦艇,利用這些老船設計,便可以盡可能的將其進行利用,也算是從某種程度上,替聯邦節省經費了。
而福克威靈頓作為聯邦老牌船企,思維就更發散了不少,依靠著其自身高超的設計團隊,他們直接搞了好幾套設計方案,有另起爐灶重新設計的,也有搞改進的,只不過,他們改進的模版,是伯明翰級。
馬卡里烏斯在聽聞該方案的時候,也是默默的為福克威靈頓叫了好,畢竟,這型改進版戰艦的戰力幾何,他還是很清楚的。
只不過,該方案壓根就沒進行提交,直接就被聯邦軍駐福克威靈頓代表給打了回去,因為按照比例,全新的戰列艦,聯邦軍的采購數量,差不多是一百余艘,這就要求其造價,戰力能達到一個均衡狀態,而伯明翰級雖然強而有力,可價錢也不便宜,造一百艘伯明翰級,全聯邦一整年什么都不干,從議長到嬰兒,全部進廠打螺絲掙的錢都不夠。
而且,伯明翰級的武力已經足夠強大了,目前整個地球圈,沒有什么能扛得住其主炮的東西,造一百艘伯明翰,難道要去打外星人嗎?
所以,最終,聯邦軍拿到的招標方案,便只有兩套,分別是克拉普級巡洋艦和拉凱拉姆級戰列艦。
這兩型戰艦的外形大致相似,克拉普就好像拉凱拉姆的等比例縮小,前者擁有八臺機動戰士,最多十臺機動戰士的搭載量,而后者,最大搭載量為二十臺,也就是前者的兩倍,不過這都是在極限狀態下,也就是將機體拆解的情況下的運輸量(不考慮外部系留)如果保持戰斗運作,機動戰士的搭載量為十六臺。
這個數量比起另一條時間線上要多了一點,這也是因為聯邦在一年戰爭時,對于飛馬級的搭載量的不滿所導致的,畢竟,該型戰艦如果不搭載高達,僅僅只裝備常規機體的話,戰斗力其實也就那樣,因此,在飛馬級的最后一艘船,也就是斯巴達號上,聯邦便對于格納庫的布局進行了優化。
在重新調整了整備臺的布置情況后,聯邦軍戰艦的機動戰士搭載量便都提升了些許,而且考慮到自一年戰爭后期,聯邦放棄了三人小隊編制,而轉為使用四人編制后,機動戰士的搭載量,也就以這個標準來設計。
而阿爾比昂亦是如此,甚至阿納海姆的設計師們還獨具匠心的進行了分段式的機庫設計,利用高低差,容納了額外的戰斗機。
當然,福克威靈頓沒搞這些,他們就是學了一下阿納海姆,將兩型艦艇,都設計成了飛馬級那樣,可突入大氣層的。
而這,便成為了最為吸引聯邦軍的一點,畢竟聯邦軍造艦是為了干嘛,不就是為了維護統治嗎,那時不時的飛戰艦路過大家的頭頂,那感覺就非常正常了!
當然,單純的設計艦體結構肯定不夠,還得搭配米諾夫斯基推進系統,但問題就在這,阿納海姆的設計也很不錯,甚至還考慮到了老船的再利用,可也正因為如此,老款的薩拉米斯級和麥哲倫級因為艦體結構的設計,就算安裝了系統也沒法在重力環境下飛行,一旦突入大氣層,那結果,便就是如同一年戰爭時,吉翁人的格瓦金那樣,成為斷裂殘骸。
“福克威靈頓,就選福克威靈頓!”
也正因為如此,聯邦軍內的大部分將領,都傾向于采用福克威靈頓的拉凱拉姆和克拉普級,至于阿納海姆,那大家就只能說抱歉了,畢竟,薩拉米斯級和麥哲倫級,大家在過去已經品鑒的夠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