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e2b引導擊落警戒的蚊蚋時立刻發現了當前的狀況:
此時第三艦隊所在空域僅有零零散散十幾架蚊蚋,率先頂出去的f15只需要飛躍200多公里就能發射導彈,就算蚊蚋全被彈射出來也肯定來不及!
為了抓住這個珍貴的空檔,出擊的36架f15拉升到阻力更小的10000米高空,打開加力以1.5馬赫速度飛行。
在8+6的滿掛載下這就是空氣動力學允許的極限,有極大掛架脫落的風險同時油耗極高,但好處也巨大:
6分鐘,只需要6分鐘就能飛進aim120的射程!
就算第三艦隊蚊蚋再怎么多,也不可能彈射出來碾壓優勢的飛機吧!
與此同時,本來在海岸線徘徊的23架轟炸機也即刻前壓,b1b只需要8分鐘就能抵達魚叉射程,b52慢一些需要10分鐘,但456枚魚叉已經饑渴難耐!
……
e3b先是看到了40個目標升空,忐忑的等待1分鐘后又有32架升空,過了半分鐘才又有8架升空,讓上面的雷達官松了口氣。
還好,按這個速度機群是能夠處理過來……
“上帝啊!”
一聲驚叫打斷了雷達官,隨即他看向屏幕的時候也頓時不敢相信自己眼睛:
哪里又來了接近兩百個個目標!
由于數量太多,以至于計算機再次出現了卡頓!
這一批目標的雷達特征和蚊蚋、隱身雨燕又有所不同,不過卻在1分鐘再次同時出現了兩百個!
新出現的目標速度不高只有五六百公里,但數量卻是夸張到了極致,以至于2d的雷達屏幕上巨量目標組成了大片陰影,直接遮蔽了第三艦隊。
這個可怕的發現等發回奧爾德格羅夫基地時,第一批36架f15已經抵達了aim120射程,他們的雷達自然也被空中數不清的目標嚇了一跳!
6分鐘,此時空中已經有了204架蚊蚋、40架雨燕,以及足足768枚v1總共1012個目標!
這是什么概念?除去剛剛彈射還沒來得及爬升的232架飛機,剩余780架飛機此時正擁擠在縱向30公里長、寬20公里、5千米到2千米里高度的立體空間內。
密密麻麻的戰斗機按照300到500米高度間距分為三層的方陣,平均每架戰斗機前后距離500米到1000米,并且稍稍錯位并非規則完全對齊,形成了蔓延20多公里密不透風的箱式陣型。
最前最外圍的是v1導彈,其中的蚊蚋和隱身雨燕則依靠驚人的機動性在堪稱“機擠機”、狹窄到相當于人員肩并肩的空間里不斷轉移位置。
f15裝備的apg70多普雷雷達僅僅能顯示24個目標,計算機面對如此恐怖的數量倒是沒宕機——而是直接忽略掉了97%的目標,僅顯示最前方認為“最重要”的24個優先目標。
如果要改變目標,則需要飛行員手動選擇。
這一點他們并不陌生,但卻并不知道新出現的700多個目標是什么,是不是吸引火力的誘餌。
可就算是誘餌,哪里又有時間一點點區分?
別說人了,極致的數量下導彈的雷達也說不得出錯。
第一次面對這種情況的f15也是傻了眼,但絕對沒人敢硬沖上千架“戰斗機”,只得按照出擊前的規定將288枚aim120甩出去后就立刻掉頭!
不掉頭不行,還有8架隱身雨燕已經開啟火箭推進器要追殺他們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