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往今來的戰爭中,信息時效性始終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戰場上的任何情報都有自己的保質期,可能是幾天,也可能是幾個小時、幾十分鐘。
情報從獲取傳遞到前線需要時間,前線證實需要時間,整理后發回需要時間,一套下來幾個小時都算快的。
在后方統籌的高級指揮官總會受到時間的困擾,不僅要延遲幾個小時收到情報,還必須在短時間內根據有限的信息做出決策。
劃時代的改變在于c3i系統的出現,這套讓全世界都為之矚目的信息化集成指揮系統號稱能讓大統領在3分鐘內直接向一線下達命令。
而這一點也成就了了電影中主角動不動就接到大統領電話,baba什么請聽鷹啼之類的情節。
實際中雖受到大量因素制約,但作為信息化走在最前沿的空軍,懷恩與預警機一手情報的時差的確可以縮短在2,3分鐘以內,通常而言與現場指揮已經沒有差別。
但第三艦隊并不符合這個通常,尤其是當他們能在1分鐘內就刷出200多架飛行物的時候。
攻擊命令下達時懷恩不認為會有意外便交由前線自便,放權的同時也給前線指揮官極大的壓力。
當36架f15拼命飛行了一半距離、敵方突然多出數百個目標怎么辦?
留給他的時間只有3分鐘,詢問任何人都沒用,只能靠自己。
巨大的變數下,大部分指揮官無力去思考廣袤的全局,腦子里只剩下兩件事:
完成任務、減小傷亡。
當這兩件事符合同時達到的條件時,他們就會毫不猶豫的去做。
36架f15選擇了扔出中距彈就跑,即使面對僅僅600公里低速低空飛行的目標也沒有想過一戰。
如果這還能用前一天的教訓來解釋,那280公里外的23架轟炸機指揮官,兼第2轟炸機聯隊指揮官托馬斯·布西耶爾準將,就是全靠自己掌握的情報和閱歷做出判斷。
作為一名卓越的全機型指揮官,并且剛剛在去年整合三型轟炸機參加“三色旗”演習,懷恩對他很是放心。
而托馬斯·布西耶爾在得知e2發現上千個目標后,立即按順序做出判斷:
第三艦隊的飛機放飛能力已經被逼出極限,每一分鐘可以達到200架以上!
第三艦隊擁有疑似黑洞機庫技術,載機量無法用常理衡量;
每拖一分鐘都將給空軍帶來極大壓力。
托馬斯用3秒鐘完成思考,然后用2秒鐘做出決定:
盡快發射全部456枚魚叉反艦導彈,扼殺第三艦隊以制止其繼續放飛蚊蚋!
托馬斯隨即聯絡e2:請求預警機引導!
數百枚魚叉光靠轟炸機自己引導不現實,必須得到預警機幫助。
此時e3b正在引導f15機群發射的288枚aim120,e2便也發出回應允許發射!
上午11時55分,15架b1b后掠翼合攏,爬高到11000米后以1.2馬赫飛行到距離第三艦隊220公里處展開機翼減速,開始通過轉輪掛架釋放agm84block1c“魚叉”導彈。
一枚又一枚1噸重的魚叉不斷從釋放,然后打開渦噴發動機以0.85馬赫速度拖著長長的白色尾跡跟隨b1b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