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b1b此時仍然是以高亞音速航行甚至比魚叉略快,投放的魚叉幾乎是在同步跟隨轟炸機一起前進。
而轉輪掛架每一次旋轉、導彈自檢、轟炸機鎖定目標注入信號再到發射約需要11秒多,一架b1b需要足足5分鐘才能將全部24枚魚叉全部投射出去。
在此期間b1b將飛行約80公里,直到離第三艦隊140公里時才投射完畢掉頭。
15架b1b完全散開專心致志的投放魚叉,12時整,全部360枚魚叉投放完畢,轟炸機立刻開始掉頭并收縮后掠翼全速撤離。
12時07分,b52h也抵達射程在后方開始釋放魚叉。
因為采用普通多聯裝掛架,b52h的發射效率反而更高些,發射12枚魚叉只需要60秒就夠了,前探的距離也短得多只有不到20公里。
釋放了整整500噸彈藥的轟炸機群掉頭返航后,托馬斯就立刻緊盯手表心中默默計時:
b1b發射的魚叉因為和轟炸機同時前進將會近乎同時抵達目標,將會在約12時15分創造戰果,而b52h發射的96枚稍晚一些,約12時22分集中抵達目標。
中間的7分鐘足夠留給e2觀察第一輪導彈戰果、并分配第二輪目標了。
足足456枚導彈,絕對足以摧毀第三艦隊主力了吧!
托馬斯如此想著,卻不知道e2現在正面臨著何等境地,更沒有察覺到雷達的反應稍微有點不對勁,像是周圍的白噪聲上升了一格似的。
……
12分鐘前,也就是轟炸機群開始投放導彈的時候,288枚aim120撞上了700多架飛機組成的幕墻。
自70年代芯片技術進入實用化以來,到90年代一直處于突飛猛進的狀態,aim120的主動雷達引導頭已經支持在復雜的環境中辨認出攻擊目標,而不是像紅外格斗彈一樣對著某個目標一擁而上。
但導引頭的引導需要彈體機動完成,然而在堪稱恐怖的密集陣列中,v1甚至有不小概率直接撞aim120!
況且700多個目標的雷達反射信號匯集在一起,預警機的雷達還能勉強處理,但對一次性的導彈而言就太勉強了,一掃描簡直跟被電子干擾攻擊沒差別。
面對連最嚴苛的測試中都未曾有過的奇葩情況,aim120也只能保證命中目標,至于是不是自己追蹤的目標就別想了,順理成章的撞上了v1。
處在最前沿充當肉盾和誘餌的v1本就是木板和鐵皮制造的廉價產物,機體比蚊蚋還要脆弱的多,隨便一枚破片都能讓其失控墜落。
而過于密集的陣型雖然擋住了雨點般的aim120,但同時爆炸的破片對己方戰機也有不少影響,這可就不是虛空飛行員能解決的了。
地面上的唐文第一次目睹了密度堪比線列步兵時代的空戰:
780架戰機組成的黑壓壓城墻像是垮塌一樣崩潰,前方的v1稍微受損就失控或者爆炸,極其容易砸到或波及其他v1、戰機,像是雪崩一樣導致前部的數公里屏障碎裂,形成了更加密集的碎片云。
后方和中心的戰斗機、v1雖然立刻朝著四面八方散開,卻依舊有不少主動撞上碎片損失掉。
而唐文也刷新了單次戰斗中墜機數量:
【我方戰斗機被擊落!34】
【我方戰斗機被擊落!41】
【我方戰斗機被擊落!17】
【我方戰斗機被擊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