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后來清代的第一座皇家園林暢春園便是在此舊址上建造,緊挨著的便是:圓明園。
……
而此刻。
六十五歲的武清伯李偉坐在前廳。
正滿面紅光地翻閱著管家呈遞上來的禮單。
武清伯李偉乃泥瓦匠出身,且當年是將李太后賣到裕王府當了侍女,李太后一躍成為貴妃后,李偉便成了貴戚。
這個老頭,可能是以前窮怕了。
得勢之后,貪婪無度,視錢如命,尤愛享受。
凡是當下流行的時髦之事,他幾乎都要嘗試一番,可謂是人老心不老。
因是山西人。
他與刑部尚書王崇古、內閣閣臣張四維二人走得甚近。
他曾經還妄圖整掉張居正,然卻被李太后阻止。
因貪婪,李偉犯過多次大錯,但因其為小萬歷的外祖父,也只是被李太后訓斥了幾句。
就連張居正為了維護與李太后之間的關系,都不愿得罪李偉。
比如去年。
王崇古拿出三千金賄賂李偉,想讓其在太后面前說說話,為自己謀取一個要職。
張居正得知后,便將此事透露給了言官,但只稱王崇古行賄,而未言受惠者是誰,給足了武清伯體面。
張居正、李太后、馮保這個鐵三角之所以穩固。
乃是因建立在互相利用、互相容忍的基礎上。
一旦一角傾塌,鐵三角便會徹底崩塌。
張居正為了新政,非常懂得忍讓,對李偉斂財,司禮監賣官鬻爵,視而不見。
當然,也或許是等著算總賬。
今夜。
武清伯李偉私下以為李太后賀壽為由,廣發請帖,設晚宴,大收禮金。
晚宴之上,奢靡場景更是辣眼睛,直到五更天才算結束。
……
翌日,近午時。
收受、檢查內外奏章和申訴文書的通政司突然變得熱鬧起來。
奏疏一摞一摞,全都來自在京的科道言官們,其中為首者,乃是左都御史陳瓚。
而如此多的奏疏,只彈劾一人。
眾官在奏疏中稱:昨晚,武清伯以賀太后圣誕為由,設宴貪錢,收受禮金數萬兩白銀,昨晚府內,召揚州瘦馬近百,陪侍賓客,彈琴吹簫、吟詩寫字、畫畫圍棋、打雙陸、抹骨牌等,百般淫巧,直到天明。
逾矩,受賄,宣淫,有辱皇家臉面,懇請皇帝嚴懲!
眾科道言官們之所以知曉的如此清楚。
乃是因有數名參與其中的商人忍不住對外炫耀,而被言官們安排在民間的內應得知。
與此同時,民間的一些小報也開始刊載此事的細節。
京師內外,有甚多小報黑作坊。
這些人為了賺錢,莫說揭露武清伯李偉的臭聞,即使是大罵張居正誤國的文章都敢刊載。
言官們之所以如此大膽,成群結隊地彈劾李太后生父、小萬歷的姥爺。
乃是因這就是他們的職責。
前兩日,他們傾盡全力為李太后寫賀表,但不妨礙他們今日如打了雞血一般彈劾李太后的生父。
能做科道官的,基本上都有這種要名不要命的勁頭。
只要是對的,那就必須拼了命的彈劾。
即使被一擼到底,日后憑借著直臣之名,也能官復原職,甚至迅速擢升。
言官不言,還叫什么言官!
如此彈劾,占理占法,李太后還真不能罷黜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