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通政司,不是午門,不是順天府,不是錦衣衛,甚至不是三法司(大理寺、刑部、都察院)。
而是戶部。
去年的遼東賑災銀乃是從戶部支出,派發到遼東,而今出現如此多的流民,都聲稱沒有被安撫,定然是有人貪墨。
戶部尚書殷正茂剛剛上任,正是想要站穩腳的時候。
他若知此事,絕對會上奏,因為里面可挖掘的問題太多了!
比如:戶部有沒有貪墨賑災銀之官?北城兵馬司有沒有收受地方官員賄賂驅趕流民?遼東地方衙門有沒有虛報災民數量?有沒有截留賑災銀?有沒有官商勾結將賑災糧變成劣質米糧?
另外還有一點,遼東作為邊陲之地,賑災銀經常被軍需調借,此次是不是也是這樣?若將邊民逼成反民,這個責任誰來負?
這些問題,在殷正茂眼里,皆是功績。
……
沈念篤定殷正茂會徹查此事,還有一個緣由。
往昔,戶部在王國光這位老黃牛的帶領下,兢兢業業,甚是乖巧。
各個衙門要錢都朝著戶部要。
但大明的財政管理衙門,其實不止戶部,較為有錢的還有工部和司禮監。
工部,主管全國匠戶,四大清吏司所征的山貨土產稅、制陶冶煉費,還有山場、園林費用,都不經戶部。
司禮監掌管天下黃冊,提督蘇杭兩府的織造,還掌管水利、舟車、橋梁等,也很有錢。
換言之——
朝廷掙錢的錢袋子有好幾個,但一旦賑災救民,都率先是朝著戶部的口袋拿。
殷正茂可不是窩囊的老實人,不可能被這樣欺負。
若再出錢,他肯定會想法讓別的衙門出錢。
另外,沈念還篤定,此事鬧到內閣后,三大閣老肯定重視。
一則是幫助殷正茂站穩腳跟。
二則是遼東地區的文官武將都需要被敲打敲打,不然流民下一步就變成了反民,邊境絕不可亂。
如此一來。
救下那些良家女子就變成了一件小事,根本不需要沈念再尋人提醒或令木生再去告狀。
只要殷正茂上奏道出北城兵馬司有“驅趕流民,蒙蔽圣聽”之舉。
負責監管北城兵馬司的巡城御史一定會第一時間尋找證據控訴北城兵馬司指揮、副指揮的一系列惡行。
不然,就是他們失職。
到那時,木生的姐姐以及那些可憐的良家女子很快就能被救出,遼東那些受官僚和軍戶欺壓的百姓也能好過一些。
這就是沈念的全盤計劃。
四兩撥千斤,私事變國事,由救一人變成救多人。
借由殷正茂剛上任急需立功,讓朝堂的諸多問題浮出水面。
至于此事能鬧多大,能使得多少官員落馬,能為遼東百姓解決多少問題,就看殷正茂的能力了。
沈念預測。
此事鬧大后,若內閣與司禮監知曉他問詢周海之事,定會猜想到流民去戶部告狀,是他的點子。
畢竟,去戶部申冤,不是一般百姓能想到的。
若真被那群老狐貍想到,沈念也不懼。
他初心是正的,做法又對朝廷有利而無一害,沒準兒殷正茂還會感謝他呢!
……
三月初七,近黃昏。
戶部尚書殷正茂的官轎從戶部衙門西門行出,隨行者足足有十余人。
“咳咳……咳咳……”
不遠處的角落,阿吉咳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