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深深躬身。
“吾當痛定思痛,恪勤匪懈,以補前愆,不負天下百姓!”百官齊齊喊道,然后也深深躬身。
遼東的災民們,很震撼,很感動。
他們必然會將此事傳到遼東,讓那里的百姓也知曉朝廷的態度。
約五息后。
張居正緩緩直起身來,后面的官員們也都陸續直起身子。
站在后面的沈念,看向災民們的表情,心中稍定。
在他眼里,這絕對不是朝廷的面子活兒。
這是表態度,許重諾,使得天下官員自省。
日后若還發生這樣的丑事,今日致歉的官員都會被綁到歷史的恥辱柱上。
張居正環顧四周,又道:“大家還有什么需要幫助或疑惑,可盡數道來。”
災民們無人走出。
在他們眼里,朝廷已經非常厚待他們,使得他們很快就能返鄉了。
約十息過后。
就在張居正準備帶著官員們離開時,人群中傳來一道響亮的聲音。
“閣老留步,晚生有話欲問。”
一個身穿灰白色長衫、書生氣十足,年約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從后方人群走了出來。
沈念定睛一看。
覺得有些眼熟,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見過。
年輕書生朝著張居正拱手道:“閣老,晚生是來自臨川的一名舉子,有三個關于此次災異的問題想要請教閣老,不知閣老能否答疑?”
聽到此話,一些官員微微皺眉。
張居正向來不喜儒生言政。
這個年輕舉子顯然是明年年初參加會試的考生。
他突然站出來發問,若如許多憤青書生那般,抨擊朝政,明年絕對榜上無名。
張居正望向他,面色平靜地說道:“可以!”
“問一,此次遼東災異,朝廷無遮無掩,陛下罪己,百官致歉,撫慰災民,重懲貪官污吏,與往昔相比,令人稱贊。有此舉措是否因遼東乃我大明邊境,朝廷擔心生出民亂,若日后其他地方發生此等情況,朝廷可還會如此處理?”
“問二,遼東災異被發現,全靠數名遼東災民前往戶部越訴,當下災民有冤難告,言路閉塞,不知朝廷接下來會如何解決?”
“問三,民間流傳,主管遼東的軍政主官,皆為閣老親信,是否因朝堂監察官,畏于閣老權勢,不敢巡查,才造成了此次事故,請閣老直言!”
聽到這三問,一些官員的額頭上已經開始冒汗。
實在太敢問了!
每一句都是捅人的刀子。
很多官員不愿在大庭廣眾之下與一些書生辯論,甚至不愿接收任何訴狀。
就是怕這種事情出現。
一旦被問得啞口無言,可能名聲盡毀,仕途不暢。
沈念聽到這三個問題,則甚是欣賞地看向這個年輕書生。
這三問,不算妄議朝政,全都問到了點子上。
正是民間街頭許多儒生的疑惑。
張居正若能回答得正確,將能減少很多抨擊朝政之言。
就在這時。
人群中有人驚呼:“他……他是臨川湯顯祖!”
“湯……湯……顯祖?”
聽到這個名字,沈念頓時明白為何看他非常眼熟了。
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臨川四夢的湯顯祖。
隆慶四年,二十一歲的湯顯祖便中了舉人。
然后隆慶五年與沈念一同參加會試,沈念高中,而他落榜。
之后,湯顯祖又參加了萬歷二年的考試,仍舊落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