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極殿內外,闃靜無聲。
一眾官員都看向吏科給事中姚斌。
就連科道言官們都是一臉驚詫,認為他為博取直名,連命都不要了!
他這道彈劾奏疏比傅應楨、劉臺之流更加迅猛。
言官們彈劾張居正。
大多是對張居正柄國獨權、新政過苛不滿,意在求緩分權。
語氣雖狠。
但攻擊的無非是張居正的私德,多是雷聲大雨點小。
而今姚斌彈劾王崇古與張四維操縱家族,把控邊政,實則是將矛頭對準了大明北方最大的商幫——晉商。
官商勾結,壞法亂國。
乃是能讓許多官員與商人腦袋呱呱落地的重罪。
當下。
晉商的代表,正是山西蒲州以王崇古為代表的王氏家族和以張四維為代表的張氏家族。
而且,張王兩族聯姻,王崇古還是張四維的親舅舅,兩家親如一家。
隆慶五年。
在王崇古與張四維的主張下,大明開始與打了多年的死對頭蒙古封貢互市。
大明缺牛羊良駒,蒙古缺糧布藥茶。
邊境貿易一開。
晉商因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迅速崛起,賺得盆滿缽滿,張王兩大家族自然成了最大受益者。
晉商深諳官商結合之道。
一方面與蒙古人做生意,一方面培養家中子弟做官。
近年來。
晉籍官員與晉籍商賈與日俱增,影響力越來越大。
毫不夸張地講,晉商的成功史,就是一部官商勾結史。
有百姓稱:晉商用斧頭換皮毛,鐵釘換羊腿,與蒙人如同一家,是為亂國之舉。
有百姓稱:晉商倚朝官勢大,變公為私,實乃天下商人之毒瘤。
還有百姓稱:王崇古與張四維主張與蒙人講和,不是為了大明、而是為了自家生意。
……
但凡有人提及“晉黨”二字,所有人下意識就會想起王崇古與張四維。
百姓議論紛紛,官場自然會有言官彈劾王崇古與張四維。
然而,因明蒙和平互市乃是國策。
外加晉籍官員勢力甚大,很多彈劾奏疏都是泥牛入海,被朝廷壓了下去。
吏科給事中姚斌選擇在修書宴上逾禮彈劾,就是怕奏疏被壓下去。
……
至于姚斌稱,張王兩大官商巨族,化公為私、把控邊境、壞法亂國這些罪名。
殿內外的官員們都知曉。
若真往上靠,還真冤枉不了張四維與王崇古。
甚至。
張居正與小萬歷也知曉,只要查,便能將這些罪名查出來。
權錢結合的賺錢路數,基本都寫在大明律里面。
若真查都查不出問題,那將是更大的問題。
張居正之所以對張王兩大官商巨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其實與對待司禮監宦官貪墨一樣。
為了他們能支持新政。
此乃張居正大局觀的表現,其實也是他的無奈之舉。
國朝風氣如此,他也難以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