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起復之事。
就像一記響雷在大明官場與民間炸響。
人未至,已使得一些心中有虧的官員戰戰兢兢,開始自查自省,填補缺漏。
民間百姓都甚是興奮。
期待著海閻王如野火燎原般,摧毀那些吸食民脂民膏的特權官商。
已在內閣正常處理公事的張四維,看似未將此事放在心里,其實私下已做了諸多部署。
他很清楚,一旦海瑞捅開一個口子。
朝中想將他從此位置推下去的官員大有人在,甚至有官員沒準兒已開始搜集證據。
……
七月初一,天氣燥熱。
京師諸多衙門,雖置有冰鑒,但仍有官員覺得酷熱難耐,不時還要拿著自帶的蒲扇扇上一扇。
而此刻。
整個京師,除了禁中,最涼快的地方就是翰林院西南角的修史館。
幾乎每個房間都至少放置著兩個巨大冰鑒。
茶水、點心、酒飯、筆墨、紙扎、水果、大小象牙書圈等日常供給,不但及時,而且皆為上品。
這就是纂修官的獨有待遇!
重修《大明會典》對纂修官們而言,不僅是一種榮耀,還是一種擢升的捷徑。
在參與過程中,經常受賞乃是常例。
更重要的是,《大明會典》作為一部典制體史書,涵蓋天下禮制國策。
在纂修中,纂修官們將日漸通曉天下治理之法。
對土地、戶口、田賦、馬政、度支、刑名、鹽課等內容政策的了解都會遠高于一般官員。
毫不謙虛地講——
若修上三年《大明會典》,去六部任意一部擔任個郎中、主事或去某個地方做個知府、同知,都不費勁。
通曉國策并能嚴格執行,是當下張居正考核一名官員能否被重用的主要衡量標準。
掌控了國策。
便觸摸到了朝廷運轉的脈搏,便有機會主宰整個大明的國運。
這也是翰林官最易特例擢升,最易成為六部堂官甚至入閣的主要原因。
當然,纂修《大明會典》,也非常辛苦。
纂修官們不僅需要在體力上熬得住,還需要不停論與辯。
有些典章法度自相矛盾,需要纂修官們援引多條史料,參互考訂,以保中正。
修史館內,經常出現激烈的辯論之聲,有時能辯到深夜。
若難以和解,便需副總裁集聚纂修官,共商共議,最后再交由內閣三位總裁官核實刪潤。
沈念的纂修體量雖不大。
但每次進入修史館,看到卷帙浩瀚的文書,看到唾液橫飛或揮筆如飛的纂修官們,就感覺回到了當年難熬的苦學時光。
不過再苦再累,纂修官們仍都覺得此乃一個大美差,能被選中,日后前途便不可限量。
……
七月初八,午后,天氣炎熱。
官廚,飯畢。
申時行與沈念一前一后回到了修史館。
之所以二人同行。
乃是沈念欲請假一日待家,因顧月兒已到臨產期,大概率明日就能為沈家添丁。
這種“產假”,一般是不批的。
因為有些官員妻妾甚多,有時甚至能做到每年兩個月一喜,生孩子較為頻繁。
還有就是,回去了也無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