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會根據此次議政的結果,編撰出一本百家學說,將其中利弊講解清楚,令天下人知。
一些消極避世、非向良向善的言論,將會被朝廷封禁,日后再有亂言者,朝廷便可根據新規則條例,對其進行重懲。
正如沈念所言。
百家議政的目的,不是爭個輸贏,不是論個對錯。
而是為了新政,為了減少變革的阻力。
為了讓天下年輕人看到,什么是大局,什么是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重,以及新政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么。
詣闕者暫定為三百人。
由民間書生推薦志同道合、信奉一種學說的言事人,然后提交議政書,交由翰林院審核。
此外。
百家議政之時,除了三百名詣闕者外,還可有一千名聽者圍觀。
午門地方雖大。
但一旦超過一千人的規模,最外圍基本就聽不見一點聲音,甚至看不到人了。
想成為聽者,需主動報名,翰林院會根據不同的學說主張,對其進行篩選。
這一千人,只能聽而不能講,但他們可將自己的想法告知詣闕者,讓他們傳達。
至于其他人再圍觀,就只能站在設置的柵欄之外了。
規定中還有一些細節。
比如:每個人議政時,必須在一刻鐘內將主張表達清楚。
之所以如此設置。
是因為詣闕者大多都是常年講學之人,放開時間讓他們說,有些人能一口氣說大半天,還意猶未盡。
比如:百家議政的七日,都是從正午時分開始,持續到太陽下山。
之所以如此設置。
乃是因朝廷安排的文員胥吏需將討論的內容,形成文字,或抄寫、或印刻,方便所有人都能了解前一日討論的內容,讓所有人迅速了解彼此的主張觀點,保障百家議政的正常進行。
還有,禁止對個人私德進行揭短攻訐;禁止咬文嚼字,臆測虛談等,若有這些行為,官員將立即叫停他的發言。
……
近午時。
《百家議政詣闕者規》張貼出來還不足半天,便有一大群書生圍到了翰林院。
“憑什么如此篩選?難道沒有志同道合者,沒有人支持,就不能成為詣闕者嗎?”
“既然是百家議政,就應暢所欲言,所有人都能言說,而不是在議政之初便將人分三六九等!”
“一些名士也不過是徒有虛名,會哄騙年輕人罷了,他們沒有資格代表我!”
“我心中有治國救世之策,我一個人都能說上一天一夜,六天能干什么?”
“我不同意,區區六日能議出什么,西漢鹽鐵之議辯了五個多月,南宋朱子與陸九淵兄弟的鵝湖之會也有三日,我們辯的是國政,至少要一個月才行!”
……
這些書生們本就不是守規矩的人。
他們見朝廷定規矩,與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樣,可能使得自己只能成為一個旁聽者,便開始反駁。
……
不多時。
申時行、王家屏、沈一貫、沈念四人在一眾錦衣衛的保護下,來到了翰林院大門前。
錦衣衛是小萬歷專門指派的。
民間書生,論辯上頭,最喜動手。
雖然不會令人喪命。
但真朝著某個官員的臉上給一拳,破了相,丟的乃是朝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