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七日,午后。
京師東,朝陽門內外,集聚了諸多百姓。
經商的、種地的、占卜的、相面的、修腳的、唱戲的、趕車的,還有僧人、道士、書生等,皆在其中。
此非有人專門召集,而是百姓自發來此。
不多時。
一輛馬車緩緩駛入朝陽門。
“東崖先生來了!東崖先生來了!”有人興奮地喊道。
這位東崖先生。
便是泰州學派創始人、王陽明弟子王艮的次子,當下已六十六歲的泰州學派當家人王襞。
王襞講學于東淘精舍書院。
他倡導心學,主張人人君子,強調百姓日用即為道,崇尚治國應以堯舜為范本,平等愛人。
他之所以如此受歡迎。
乃是因他關心黎庶,常年以來不間斷地向平民講學傳道,學說反映著底層貧民意識。
自嘉靖二十七年起,王襞除在泰州講學傳道外,先后被各個地方主官邀請,在杭州、建寧、南京、蘇州等地講學。
他每次講學都有數百人參加,涉及各行各業,講學影響,已超過其父王艮。
他喜歡在講學途中,隨性去鄉村講學。
因親近平民,能將大道理通俗化,受到各行各業底層百姓的喜歡。
王襞曾多次被人舉薦為官。
但他遵從其父王艮“吾愿其為學問中人也”的教誨,終身不仕。
人生抱負是:靠講學使得天下治,成為萬世之師。
可謂是名聲傳遍整個大明的民間大儒!
王襞不喜朝廷的法治,但與朝廷的關系尚可,因為他的講學主張,向善向美,能夠維持鄉里安定。
此次,也是朝廷邀請他來參加百家議政。
王襞此番來,非為功利。
而是為全天下的私人書院而來,為讓天下人言論自由而來。
張居正對他的許多治學理念是支持的,但厭惡王襞的盲目崇古。
作為一個變革者。
張居正追崇的是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是韓非子的“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這與王襞的崇古理念正好相反。
王襞很儒雅,多次掀開窗簾向圍觀的百姓招手問好。
有百姓舉著他的文章,大聲喊叫著,就是希望王襞這種傾向親民的學說,能使得朝廷重用。
不多時。
王襞的馬車駛入朝陽門大街西側后,國子監祭酒王錫爵親自來迎,并為其安排了住處。
朝廷對這種影響力巨大的民間大儒,還是非常尊敬的。
……
當日黃昏。
大明的文壇領袖、疑似筆名蘭陵笑笑生、張居正的同年,自稱弇州山人的王世貞也來到了京師。
就在上個月,本是南京大理寺卿的王世貞遭御史彈劾。
吏部查證后,認為他整日游山玩水,以詩文為樂,考績非常差,就免去了他的官職,讓他回籍聽用。
王世貞此番來京,非朝廷邀請,而是自發前來。
他是傳統的士大夫思想。
文學上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政治上也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但反對權臣專權,反對宦官干政。
他來京的目的,就是要和張居正對著干。
趁此機會,抨擊江陵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