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眼中的朝堂百官,沒有一個可稱為正人君子,包括張居正。
何心隱、李贄等人反對皇權專制,反對程朱理學,反對律法太嚴,是因朝廷虛偽者太多。
若他們碰上海瑞,絕對會被駁斥得啞口無言。
尤其是李贄。
他與海瑞儼然如一陰一陽兩個反面,但他是月亮,而海瑞是耀眼奪目的烈日。
海瑞朝著眾人面前一站,便是道德標準,便是大明律,便是三綱五常,便是大明的祖宗之法。
目前,沈念還未向內閣請求海瑞參與百家議政。
一方面是內閣不一定會同意,另一方面是他要先征求海瑞的意見。
內閣不同意,是因海瑞一旦張口,可能懟的不僅是異端,還有滿朝的士大夫官員。
在海瑞的眼里,當世與朱元璋的洪武之治相差甚遠,朝堂中,到處都是法令、祖制、道德的漏洞。
而沈念想先要征求海瑞的意見。
是因海瑞當下已是一位六十三歲的老人,身體情況如何還未可知,若身體不行,便不能將如此巨大的重擔壓在他的身上。
……
近黃昏。
沈念來到了都察院,告知前廳文吏,欲拜見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海瑞。
不多時。
那名文吏便小跑著過來,道:“沈編修,海僉院(僉都御史的尊稱)請您進去。”
隨即,沈念走進了海瑞的公房。
他在門口就看到了坐在桌前翻閱文書的海瑞。
兩鬢花白,臉龐削瘦,眼眸深邃,坐姿尤為端正,就像一塊帶著棱角的石頭。
“翰林院編修沈念,參見海僉院!”沈念躬身拱手。
海瑞放下筆,站起身來,打量著沈念道:“果然是文如其人,好風姿!好風姿!”
緊接著。
二人坐在一旁的茶臺前開始閑聊起來。
海瑞看上去比沈念還要激動。
他先告知沈念,當時為沈念寫信的緣由,然后便開始聊起了當下的朝事。
海瑞自在吏部報到之后,便將一系列關系山西的政事、軍事、商事等文書,全都找出,細看起來。
二人相談甚歡。
沈念能夠看出,他來都察院的兩日,應該沒有什么官員理會他。
大家都在躲著他走。
沈念見海瑞面色紅潤、精力充沛,不由得入了正題。
“海僉院,可愿參與重陽節的百家議政后,再行前往山西?”
海瑞想了想,然后微微搖頭。
“老夫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沒多少人愿聽老夫講話,不如早早去巡視山西!”
沈念看到海瑞的眼神里閃過一絲落寞,頓時明白了他的心思。
海瑞入仕多年,怎能不知巡察山西,徹查晉官、晉商勾結之事,乃是得罪人,有可能被人誣陷導致晚節不保,甚至喪命的事情。
對此,他無所畏懼。
但他知曉。
朝廷只是將他當作一把劍,一把需要時抽出,不需要時立即入鞘的劍。
他怕將自己滿肚子的不合時宜道出,朝廷會直接將其罷黜,將巡視山西的差遣也丟了。
沈念看向海瑞。
“海老,朝廷命您巡視山西是為了新政,朝廷舉行百家議政也是為了新政。”
“您來京師的這幾日,應該能夠看到很多人眼里是沒有朝廷的,是想要打敗朝廷官學的,很多書生士子沒有大局觀,他們眼里的民,只是讀書人,而朝廷心中的民,您心中的民,是我大明的所有人,我希望您在,有您在大明律便能穩,三綱五常便能穩,當下的新政便能穩!”
“您是知道的,講學無法治世,道德無法治國,沒有朝廷法令的制約,大明將禮崩樂壞,將有傾覆之危,目前的新政,或許在您眼里仍有諸多缺漏之處,但其卻是能漸漸興盛大明的,希望這次百家議政,您能站到前面,哪怕只是站在那里不說話,也將對新政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