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念讓書生們用議政之策自薦為詣闕者后的第二日,墻壁的繩子上曾掛了一百多份議政之策。
沈念說到做到,不但一字一句,而且還寫了評論。
對一些如老鼠屎一般的議政之策,沈念的評語也非常毒辣。
比如:空洞無物,不知所云,如嬰孩之夢中囈語;荒誕不經,無一字不是糟粕;顛三倒四,狗屁不通……
論罵人,沈念絕對是行家。
一些才力有限、只圖虛名的讀書人被罵后,只得灰溜溜地將自己的議政之策收了回去。
他們不敢與沈念對辯,不然沈念可能又要寫出一篇《不如廢物論》了。
……
當下的京師,儼然如茶館里頂著壺蓋冒煙的沸水。
書生士子們暢所欲言,無所禁忌。
從早上聊到晚上,所聊內容全是家國政事,百姓苦樂。
曾經那些在茶館中只會聊歌伎、聊小曲的偽書生,根本就不敢張口,有的甚至不敢出門。
民間書生興致勃勃地討論著,絞盡腦汁地思索著。
朝廷自然也不會懈怠。
雖說民間學派五花百門,政治主張也都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官方正統。
幾乎所有心學流派,都反對程朱理學,反對以四書五經為范本教化天下人。
而這些,正是朝廷官學的核心。
翰林院、六部六科、國子監、都察院等衙門被選中的議政官,全都在認真準備著,了解著各家學說,討論著辯解之法。
雖然百家議政的目的是為了新政,為了讓天下的讀書人理解朝廷、支持朝廷。
而非輸贏。
但若在百家議政中,某位官員被某個狂生說得啞口無言,那仕途可能就要戛然而止了。
百家議政的地方是午門。
到時有上千名書生士子圍觀,一旦丟人,那將無處遮掩。極有可能迅速傳遍大明的兩京十三省,甚至如史傳到后世。
……
九月初一,午后。
就在沈念疑惑著海瑞為何還未曾抵京時,突然從吏部一名同僚那里得到消息。
海瑞兩日前便已在吏部領取敕牒,當日便穿著官服去了都察院,預計會參與九月初三的常朝。
沈念沒想到海瑞竟然到來的如此悄無聲息。
依照海瑞在民間的影響力。
他來京師,夾道歡迎的百姓絕對會超過民間大儒王襞的規模。
但他細細一想,頓時明白了。
海瑞的行程,只有吏部才大概清楚,而吏部的官員胥吏們是不會告知百姓海瑞何時到來的。
因為,被百姓擁戴的海瑞,殺傷力實在太大。
在百姓眼里,海瑞是海青天;但在諸多官員眼里,海瑞是海怪物,是海閻王。
官員們都希望海瑞領命后,立即去巡察山西,在京師多待一日,大家都有可能被彈劾。
京師百官,懼海瑞如懼虎。
另外,海瑞定然是一身布衣,只身進京。
當下的京師,可能已沒有多少人能記得他的相貌,故而才無消息傳出。
沈念知曉海瑞已經抵京后,準備去拜訪一下他,然后與他商量一下,能否參與百家議政。
海瑞是傳統的士大夫官員。
他在程朱理學的教育環境下長大,恪守三綱五常,但為人處世又遵循心學的知行合一。
海瑞最崇拜的人,是太祖朱元璋。
他認為當下官員嫌棄俸祿太低,是因私欲太盛;他認為當下朝堂民間的一切丑惡錯誤,皆是因人們沒能遵從圣人與祖宗的教訓。
他很傳統,但也支持張居正的考成法與一條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