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日。
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呂調陽三年考滿。
小萬歷賞賜其羊一只、酒十瓶、鈔二千貫,加太子太傅,給予應得誥命,蔭一子為中書舍人。
可謂恩賞有加。
當日午后。
呂調陽便上奏推辭,表示自己“才德不足,虛庸無補”,拒受太子太傅之榮銜。
此非真正的拒絕,而是“三辭三讓”的朝堂慣例。
官員至少需要推辭兩次,才能在“圣意難違”的情況下接受,并呈遞感恩奏疏。
若直接受銜,將會遭到科道言官的彈劾。
與此同時。
十月十六日,少師兼太子太師的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九年考滿。
小萬歷的恩賞更加大方。
首先,特進左柱國,升太傅,所有兼官照舊,賜宴禮部,蔭一子為尚寶司丞。
然后,小萬歷又賜銀二百兩,坐蟒、蟒衣各一件,紵(纻)絲四表里,茶飯五桌,羊三只,酒三十瓶,鈔五千貫,外加祿米一百石。
張居正當即呈遞奏疏推辭,拒接“太傅”之榮銜。
當官員們聽到小萬歷加封張居正為“太傅”后,都甚是驚訝。
此乃違反大明常例的一個加封。
太傅,正一品銜,乃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次席。
地位僅次于太師。
三公多為高官致仕后追封,在職時位列三公,可謂一名士大夫官員的最高榮耀。
放在百家議政之前。
必然會有官員上奏稱:上對張居正皇恩過重。
但經歷過小萬歷護張居正后,即使小萬歷直接加封張居正為太師,贈上柱國,恐怕都不會有官員膽敢提出異議。
……
接下來的幾日。
大明朝經常發生的“皇帝再三任命,臣子瘋狂推辭”的拉扯場景,在小萬歷與兩位閣老的身上上演著。
此事可是苦了當值記錄起居注的沈念。
因此事與皇帝密切相關,且能彰顯儒家“君子不居功”的美德與大明官場禮制。
故而沈念這幾日的起居注,明顯變長了許多。(起居注內呂調陽推辭奏疏如圖)
……
十月二十五日,天氣晴冷。
文華殿,日講。
小萬歷坐在桌前正在批閱奏疏,沈念以起居注官站于一旁。
這時,小萬歷微微皺眉,看向沈念。
“沈編修,呂閣老已呈遞謝恩奏疏,同意擔任太子太傅,元輔……元輔為何又要推辭?這已經是第三道推辭奏疏了!”
說罷,小萬歷將奏疏遞給了沈念。(起居注內張居正推辭奏疏如圖)
沈念仔細一看,想了想,拱手道:“陛下,張閣老已說的非常明白了!”
“此恩銜太重,外加為非分之恩、逾格之賞,日后易濫,當下不能受,臣建議陛下同意張閣老所請。”
“朕也是為了新政更好地開展,元輔不會不明白朕的心意吧?”
沈念微微搖頭。
“陛下,閣老不受,也是為了新政。”
“一些官員反對的其實不是新政,而是閣老,陛下在議政臺上已表達了對閣老柄國的態度,而今再加恩,反而會使得一些人將對閣老的不滿轉移到新政之策上,待新政大成,再授閣老之三公榮銜,或許會更好!”
沈念讀懂了張居正的想法。
他若二辭,或是假辭,但三辭,必然是真辭。
小萬歷想了想,點頭道:“好吧,既然元輔執意不受,那朕就同意他的辭讓。”
說罷。
小萬歷在奏疏上寫道:朕特準元輔辭免太傅,伯祿,成卿忠志,用立臣極。其余常典,悉宜勉承,以見君臣相體之義,慎勿又辭……”
片刻后。
小萬歷看向一旁的當值太監張廷,道:“去為朕倒上一杯茶來。”
“是!”張廷快步退了下去。
御案上,杯盞中,茶尚滿,且并未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