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司當值官宣讀了翰林院與國子監兩大衙門共同總結的百家議政后各個衙門官員為新政建言獻策、地方州府各個書院端正學風的一系列舉措。
朝野上下,儼然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就在大家都沉浸在大明正在中興的喜悅中時,吏部考功司員外郎姜慶站了出來。
“陛下,臣有本要奏!”
“三日前,臣曾呈遞奏疏言《考成法之安民策》的執行情況,不到四個月,被降職罷黜的通判、推官、縣令、縣丞等高達一百五十余人,且呈現越來越多之趨勢。”
“臣匯稟之后,陛下批閱稱:有進士用進士,無進士用舉人。然臣以為,此非根治官員不愿做州縣官之良策,長此以往,恐怕舉人都不夠用。”
“多個地方巡撫、總督、布政使都稱若嚴苛依照考成法與安民策執行,州縣恐無百姓父母官。”
“有候補官員稱‘入縣令為畜生道,入判司為餓鬼道’;還有官員稱‘州縣官俸薪無幾,而一應公費皆出其中,甚至借貸以應上官’,更有甚者稱‘寧為七品京官,不作一縣之宰’……”
“當下,朝堂候補官皆不愿做州縣官,有人甚至托病拒絕,安民與考成,難以兩兼,臣懇請朝廷能再議良策,解此危局!”
官員們聽到姜慶的話語。
有的皺眉深思,有的望向遠方,還有的則是強忍著沒有笑出聲來。
所謂“入縣令為畜生道,入判司為餓鬼道’,出自唐代文獻《唐語林補遺一》,乃是對州縣官的一種調侃。
地方縣令直面百姓,負責全縣政要,勞心勞力。
不但容易被百姓罵,而且容易被上級官員責罰,如同鉆進風箱里面的老鼠,兩頭受氣,故而將其比作畜牲道。
至于判司,即州郡屬官。
與縣令地位相似,俸祿微薄,極難出頭,還要經常為上官背鍋,故而被稱為“餓鬼道”。
地方州縣官,即百姓的父母官。
當下。
他們是大明最難做的官員,故而許多官員調職都拒為州縣官。
……
沈念站在下方,聽完后,全都明白了。
隨著安民策的施行,州縣官要在催稅的同時,不得罪百姓,確實很難。
考成法要求稅收數額,安民策要求以民為本,二者必須兼顧,才能得上等考績。
但二者完全兼顧,幾乎不可能。
目前的實情是:催稅不利上官罵,催稅過苛百姓罵,得罪二者中的任何一個,仕途都有可能被攔腰截斷。
簡而言之——
俸祿低,公事多,擢升無期,富貴難求,還易背鍋,故而人人皆不愛做州縣官。
張居正輕捋胡須,面色嚴肅。
“有進士用進士,無進士用舉人”正是他撰寫的票擬。
也是他的無奈之舉。
他主張以才為先,資格為次。
一些進士競趨臺閣,爭騖清要,視州縣為畏途。
他不愿慣著。
便打算從舉人里面挑選州縣官。
但依照吏部考功司員外郎姜慶所言,地方上的情況比他想象中的要嚴重許多。
很多人寧愿候補都不做州縣官,而很多舉人又難堪大任。
州縣官,雖然位卑,但作用甚大。
小萬歷坐直身子,道:“天下之治,始于州縣,州縣者,天下之基也。基不固,則社稷將傾,而一縣安,則天下安。朕稱無進士用舉人也是無奈之舉,眾卿可有良策?在常朝之上,可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