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朝,是小萬歷能夠當家做主的唯一場合,故而他目前很喜歡官員們群議群策,然后由他來定奪的感覺。
這時。
翰林院“顯眼包”沈一貫率先站了出來。
“陛下,臣以為官員皆不愿任州縣官,實乃因遷轉無期所致,當下我大明有縣令一千余人,最終能擢升知府者不足半成,朝廷應打破‘京官重、外官輕’之觀念,對州縣官也進行特例擢升,而非獨對翰林實行特例……”
聽到最后一句,沈念隱隱覺得沈一貫在針對自己。
不過當下朝廷最容易擢升的官員確實是翰林官,其次是科道言官。
至于州縣官。
數量太多,又遠在地方,且需要長期任職一地,方能看出才能。
仕途擢升往往機會有限。
沈一貫說完后,吏部的一名郎中便站了出來。
“陛下,我朝有州縣官數千人,即使特例擢升也僅限于幾十人,沈編修之策非涵蓋所有人,并非良策,臣建議,與其特例擢升,越級提拔,不如為州縣官減負,當下,州縣官除了錢糧刑名外,還需管水利橋路、賑災剿匪等,此等事宜理應歸于省府……”
很快,又有一名官員站了出來。
“陛下,臣以為,特例擢升與減負,皆不如從大量胥吏中挑選州縣官,我朝歷來主張選才不選資,胥吏與百姓打交道甚多,有經驗者,更能做好州縣官。”
“陛下,臣以為,可對一些表現優秀的州縣官進行嘉獎,或賜匾額,或賜御書,對其勉勵,自然有州縣官愿意為我大明鞠躬盡瘁……”
……
沈念認真地聆聽著,然后逐個排除。
在他眼里,許多進士舉人不愿成為州縣官的首要原因是:俸祿太低。
州縣官員多為剛入仕途者,且大多都是貧困人家出身,有的入仕之前便因讀書考試欠了一屁股債。
這導致,很多官員任職后,第一目標就是賺錢。
其次,相對于翰林御史這類清要官職。
州縣官員若是手中無錢,連下面的胥吏都使喚不動,甚至被他們聯合起來欺負,想要做出一番功績,根本不可能。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曾經的淳安縣縣令海瑞那樣,一上任,便拒所有常例。
縣丞、主薄為此離職后,他兼而管之,依舊能將淳安縣治理的有模有樣。
張居正施行考成法后,對官員常例(灰色收入),幾乎默認,其實就是怕將底層官員逼得太狠,導致他們撂挑子。
而今沈念提出的這道“只能苦一苦官員”的安民策,卻使得很多州縣官想要撂挑子了。
沈念明白,張居正“默許常例”之術,幾乎是放任了官員貪墨,此非良策。
……
片刻后,沈念站了出來。
“啟稟陛下,臣以為越級提拔州縣官員,為州縣官員減負,或增加恩賜,皆非穩定州縣官之策。”
“臣建議,廢除官員常例,厚州縣官員之祿,尊州縣官員之秩,增州縣公用錢,如此,則州縣可安,民生可安,國本可安!”
此話一出,整個皇極門下都安靜了下來。
廢常例,增俸祿,加公用錢。
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此舉違背大明祖宗之制。
唰!唰!唰!
幾乎同時,沈念正前方的數名科道言官都朝前跨了一步。
他們互視了一眼后,最左側的一名言官大步朝前走去,高聲道:“陛下,沈編修之言,違逆祖制,實乃大逆不道之言。”
“太祖有令,大明官員不可增俸,且當下官員之俸已遠超普通百姓,為官者不應視錢財為要務……”
其說完后,又有一名言官站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