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皇極門下。
常朝朝會。
文官居左,武官居右,李太后垂簾居于后。
沈念以起居注官站于御座東南側。
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馬自強率先出列,匯稟了本屆春闈會試的整體情況。
本屆會試共產生480名進士。
遠高于隆慶五年辛未科的400名進士與萬歷二年丁丑科的300名進士,也是大明建國以來,錄取人數最多的一次。
會試榜單將于明日貼出。
沈懋學、湯顯祖、張嗣修、呂興周等京師名人,皆在榜上。
此外。
還會抽選二十名新晉進士的考卷,公示于貢院前。
在張居正的示意下,他的二兒子張嗣修與呂調陽兒子呂興周的考卷皆在公示之列。
此乃阻止流言的最好方式。
與此同時。
禮部也開始籌備三月中的殿試內容。
這480人將會填補很多州縣官的空缺,也會讓地方上很多抱怨做官難、執行新政難的官員們知曉:大明不缺人才,任何官員都沒有資格挑肥揀瘦,與朝廷講條件。
干不了,請辭即可。
……
緊接著。
通政使司當值官員念誦了巡按御史張簡的奏疏。
百官聽聞此事后,都甚是驚詫。
他們能想到河南有官員為完成丈量田畝會劍走偏鋒,使出一些拿不上臺面的歪招,但沒想到竟有百姓搬出太祖之《大誥》,綁縛惡吏進京告狀,且巡察御史張簡還助他為之。
“此奏疏,內閣的票擬是:遣返周夫子,派遣廠衛赴河南與巡按御史張簡聯查假步弓之事。”
聽到“遣返”二字,很多官員都長呼一口氣。
若不遣返,朝廷便有復洪武之刑的傾向,這是官員們絕對不能接受的。
通政使司當值官接著道:“陛下的批復是:不予遣返,擬派遣錦衣衛接周夫子入京,陛下(朕)將親見周夫子,親審此案,另派欽差前往河南調查此事。”
實際上,昨晚一隊錦衣衛便出京去接周夫子了,以防他發生意外。
聽到此話。
許多官員都不由得都瞪大眼睛,以為自己聽錯了。
此乃少有的皇帝御批與內閣票擬不合的情況。
另外,小萬歷令周夫子綁縛惡吏進京,意味著是對《大誥》之法的認可。
此舉令絕大多數官員都難以接受。
《大誥》那是殺官的法,不是治世的法,若因此事復興,那大明官場必將大亂。
這一刻。
官員們并沒有出列反對,他們在等張居正駁斥小萬歷。
內閣票擬被駁是很嚴重的事情。
若給不出具體緣由,儼然就是在打張居正的臉,依照張居正的脾氣,定然是要請辭的,且是很難勸回來的那種請辭。
就在這時,小萬歷率先開了口。
“眾卿,朕親見周夫子,親審此案,并不等同于朕同意光復太祖《大誥》之法,此乃朕給予周夫子的特例,其冒死告狀,全為百姓,朕不能涼了此類百姓的心!”
聽到小萬歷的解釋,眾臣都覺得有些蒼白。
這種特例不能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