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府府城,周王府。
茶室內。
周王朱在鋌經由殷正茂的一番“實言相告”后,意識到朝廷真有可能要拿周王府開刀,不由得有些急了。
“太祖、成祖皆有言,皇帝應親睦九族,隆親親之恩,令宗社永有盤石之安,親藩同享無疆之福,難道陛下會……會違祖制?”
朱在鋌將朱元璋與朱棣曾制定的祖宗成法搬了出來。
殷正茂輕捋胡須,道:“王爺,您只記得朝廷要對宗藩好,卻忘了藩王也須盡君臣之義。”
“近年來,朝廷被宗藩所累,國庫缺錢,宗祿難給,您應是知道的。”
“當下,周王府藩田已占開封府近三成,若再有數載,恐怕開封府就變成了周王府。”
“您想一想,類似‘中州地半入藩府’、‘惟余芳草王孫路,不入朱門帝子家’的話語傳到陛下耳中,陛下是體恤宗藩,還是覺得宗藩已成地方之害呢?”
朱在鋌猶豫了片刻。
“本王愿傾力配合河南丈田之事,并督促河南其它宗藩也傾力配合,總可以了吧!”
傾力配合。
代表著不匿私田,不令他人將田地放在周王府名下。
這對周王府而言,已是不小的損失。
殷正茂微微搖頭。
“在河南丈田之初,王爺若如此做,陛下定然高興,朝廷定然嘉獎,然當下卻不行。此次朝廷丈量田畝是下了決心的,所有侵占掠奪之田,都應還民!”
“王爺若想周王府不被假丈田畝之事所累,臣建議,主動捐田賜民。”
“至于能捐多少,還請王爺您來定奪。當然,王爺若不愿為之,臣將河南眾省官的口供呈遞京師即可,到時就看朝廷會如何處理了,恐怕到時不是捐田,而是抄田了!”
捐田賜民。
可比“阻礙新政,勒令退田于民”的名頭要好聽多了。
朱在鋌面帶無奈,咬牙說道:“周王府……愿……愿捐十萬畝良田。”
聽到“十萬畝”,殷正茂微微撇嘴,道:“王爺,您就當臣今日未曾來過吧,告辭!”
說罷,殷正茂起身就要離開。
“殷部堂,十萬畝不少了,周王府要養的人實在太多了,本王也有難處啊!”
殷正茂看向朱在鋌。
“王爺,周王府作為河南最大宗藩,當下擁有朝廷賞賜、他人寄名,近年來兼并之田,共計約為400萬畝(即四萬頃),周王府的四十多個郡王,隨便一個都能拿出十萬畝良田,您……您這不是糊弄朝廷嗎?”
殷正茂作為戶部尚書,自然在來河南之前便做好了功課。
“是……是……有這么多,但……但養活的人也多啊!除宗族外,開封府過半的百姓都要靠我周王府生活,本王……本王……最多能捐二十萬畝,且還是這次收割之后。再多,便讓朝廷來懲罰我朱在鋌吧,本王不相信朝廷能將我這個親王一擼到底!”
涉及周王府的利益,朱在鋌也變得硬氣起來。
“六十萬畝!”殷正茂看向朱在鋌。
“不可能!”朱在鋌果斷拒絕。
“王爺,既然您如此果決,那臣便只能公事公辦了。接下來,周王府所有非法兼并之田,一律充公,所有寄名于周王府之田,一律充公,外加臣將詳查《玉牒》之上的周王府宗人名錄,有不符合資格者,全部剔除,并將相關偽報者,交由宗人府重懲!”
聽到此話,朱在鋌頓時有些慫了。
假丈田畝之事,他作為親王,還能硬扛。
朝廷真將他擼掉,所有的藩王都會為其求情,畢竟他們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但若詳查《玉牒》名錄,那周王府涉案者就不是一個兩個了。
特別是在隆慶朝。
假冒名額爭搶朝廷宗祿的事情,所有宗藩都在做。
朱在鋌猶豫了一下,伸出三個手指。
“三十萬畝吧!”
“六十萬畝!”
“四十萬畝!”朱在鋌伸出四個手指。
“六十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