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四維與王崇古也都明白小萬歷此舉的用意,但二人心中所想的是小萬歷已心生懼意,有了妥協之意。
他們希望,此事以準備好的替罪羊頂罪,海瑞言過其實、邀名賣直而告終。
他們相信諸多官員都會維護他們。
因為朝廷不能以懷疑某個臣子有叛國造反的可能便對其定罪,且是以山西內亂,邊境生危為代價。
……
緊接著。
小萬歷高聲道:“海僉院除了《晉省官商失序疏》外,還有一篇《官商蠹國疏》,命吏科給事中姚斌呈遞于朕,眾卿都先聽一聽,然后公議此事。”
吏科給事中姚斌大步走出,開始海瑞的《官商蠧國論》。
“官者,執公器以治民;商者,通有無以利生。二者分途,則政清……”
“張王兩家,以官爵為刃,剖剝天下之財,借商賈之術,淆亂朝綱之正……”
“晉中有賣官鬻爵之事一百二十三例,有占奪鹽糧、征賦役敲詐、監守自盜……之事約五百例……侵占軍餉屯田、勒索藩屬貢物、走私糧鐵販于蒙古、女真者……”
“而今,晉非大明之晉,而是張王之晉,張王非大明之張王,實乃蒙古女真之張王。”
……
此道奏疏念完之后。
皇極殿內一片寂靜,靜得幾乎能聽到一些官員的心跳聲。
《晉省官商失序疏》與《官商蠹國疏》相比,簡直就是“杖責二十”與“剝皮揎草”的區別。
海瑞,還是那個一篇奏疏便能使得滿朝皆驚的海瑞。
此刻,官員們都認真思索起來。
小萬歷若認可海瑞此篇奏疏的推論,恐怕早就將張四維與王崇古關入了詔獄。
若不認可,又不會將這樣一篇足以使得兩大要臣家族覆滅的奏疏在常朝之上公示。
如此做,只能說明一點。
小萬歷忌憚于山西內亂,忌憚于邊境戰亂,故而想聽百官公議,處理此事。
這場朝會,是一場為山西官商勾結之事定性的朝會。
定性之后。
朝廷才會對張、王兩大家族,對張四維、王崇古二人采取措施。
這一刻。
一些官員頓時明白為何這次常朝要閉門了。
有些事情,關著門講與開著門講是不一樣的。
待朝會結束。
官員們誰敢亂嚼舌根,絕對當日就會被送到詔獄。
吏科給事中姚斌念罷奏疏后,并未退下。
而是接著拱手道:“陛下,海僉事令臣代其向陛下匯稟:《官商蠧國論》所言之罪狀,皆有實證,張、王兩族依托內閣閣臣張四維、刑部尚書、山西總督王崇古之勢,犯下諸多罪狀,已成山西之害、大明之害,應禁商于張王兩族,另罷內閣閣臣張四維、刑部尚書、山西總督王崇古之職,以防我大明邊境傾危!”
大明朝彈劾當朝高官,向來都是言官打響第一炮。
姚斌直接道出了海瑞彈劾的目的:禁止張、王兩族經商,罷黜張四維與王崇古。
這個懲罰,相當重。
頓時,很多官員都看向站在前方的張四維與王崇古。
此奏疏所請,是要毀掉張、王兩族,斷張四維與王崇古之仕途。
二人絕不可能不辯駁。
此刻,官員們并不覺得張四維與王崇古要完了、張王兩族要完了。
大明的閣臣與六部部堂官被彈劾乃是常有之事。
在百家議政之前。
彈劾張居正“竊國專權,欺君年幼,變法害國”的奏疏,幾乎月月都有。
荊州發生地震,大明文壇領袖王世貞都能上奏稱是臣道太盛、張居正專權之緣由,更別提其它關于任人唯親、家仆仗勢欺人、收受賄賂之類的彈劾了。
一些科道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