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山西張王兩族存在的官商一體之害,長期壟斷之害,走私養敵之害。
此舉,在隆慶朝便有苗頭。
但如今大明朝的官商氛圍就是如此。
有官便有權,有權便易經商,經商賺大錢后,再將錢用于仕途,幾乎形成了一個閉環。
使得官商家族越來越多,使得有權者愈有錢,有錢者愈有權。
此事如何定性。
完全看朝廷要不要懲治以及值得不值得懲治張、王兩族。
所謂的走私養敵之害。
在一些官員眼里微不足道,算不得罪名。
因為大明與蒙古已經互市,商人逐利而行,都是什么賺錢售賣什么,不止是張、王兩族的族人這樣做,貪小利者都這樣做,屢禁不止。
……
就在這時。
張四維與王崇古大步走出,齊齊跪在地上。
張四維率先開口道:“陛下,臣與王部堂承認張、王兩族的族人中有涉嫌違逆法令者,這類人定然應依大明律嚴懲,臣與王部堂亦有失察之罪。”
“臣與王部堂若因此罪被懲,即使判處臣等二人死罪,臣亦無怨言!”
“然走私養敵、叛國謀私的罪名,臣等不敢擔!類似‘晉是張王之晉,張王乃蒙古女真之張王’的說法,臣認為,純屬誣陷!”
“眾所皆知,海瑞向來尊崇恢復太祖之制,若依照他這樣查下去,大明官場、商界,恐怕都將掀起一陣腥風血雨,他海瑞不顧實際,夸大其詞,為博直諫之美名,不惜毀掉當下之官場,朝廷絕不可依其之意,壞朝堂之穩固。”
“試問滿堂文武,有幾人能禁得起海瑞這樣查,禁得起這樣亂扣罪名?”
張四維扭臉,環顧四周。
他說這段話,一方面是為自己辯解。
另一方面則是告訴朝堂的官員們:今日海瑞之彈劾若能得逞,那日后殿內所有人都將岌岌可危。
張四維是想將那些害怕被海瑞彈劾的官員拉到自己的陣營。
他說完后,王崇古朝著小萬歷重重拱手。
“陛下,隆慶和議乃先帝欽定,百官皆無異議,自和議之后,我朝與蒙古俺答互市,終結了百年邊患。”
“互市之后,我朝九邊軍費下降,每年可節約150萬兩,用來補充國庫!”
“此外,當下邊貿繁榮,曾經貧瘠荒涼、四處都是流民的大同鎮、張家口,已成北方商貿重地,百姓開墾荒地,發展商貿,人口一年之增長抵得上互市前五年,臣兢兢業業,為配合朝廷新政,開始丈田……”
“與蒙古互市,乃是我朝國策,然而今只是因一些人違背法令,售賣朝中禁物,便讓張、王兩族背上了意欲叛國謀逆的罪名,臣難以接受,若陛下真以為如此,臣懇請陛下賜死老臣!”
……
張四維與王崇古配合得非常默契。
一個言海瑞之奏疏完全是誣陷,是邀名賣直之舉,將一部分官員拉到自己的陣營。
一個則是在表功,表達互市之后山西的發展,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也讓官員們明白山西不能離開他。
二人說完后,都察院監察御史郭庭大步走了出來。
“陛下,臣去年曾奉命巡視山西,臣以為,若無隆慶和議,山西不可能有當下之太平;若無張、王兩族運送鹽糧補充軍餉,則無當下邊境之穩固;若無山西商人在互市中的貢獻,則無邊境商貿之繁榮……”
“海僉院小題大做,罔顧事實,實為博直名!此事,嚴懲那些觸犯法令之徒即可,令張王兩族禁止經商,罷黜張閣老與王部堂,實屬荒繆!”
郭庭說完后,禮科右給事中孫成立即站了出來。
“陛下,此奏疏之罪證,根本無法證明、張、王兩族有賣國謀私之罪。若朝廷疑罪從有,那將會是整個山西的災難!”
“張、王兩族在山西名聲甚佳,且還是晉商之領袖,一旦禁商于張王兩族,至少有數萬受雇于晉商的百姓都難以填飽肚子。此外,張、王兩族禁商,必將影響對外互市,如果再因此引發戰爭,那……那……就更得不償失了!”
無確鑿罪證而重懲張王兩族,換來的是山西的內亂,是邊境的戰火,也會使得許多山西百姓無奈之下,成為流民,甚至是反民!”
自賣自夸,不如被別人夸。
這二人不是被張四維或王崇古授意,便是這二人的門生故舊。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