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非常聰明。
那些撰寫彈劾奏疏,意欲重懲殷正茂與沈念的官員,不懼內閣,不懼小萬歷,但民意卻是他們的克星。
小萬歷點了點頭,道:“殷閣老、沈侍講,朕便令你們禁足在家,好好反省,等候聽宣吧!”
“臣遵命!”殷正茂與沈念齊齊拱手。
當即,殷正茂與沈念便回家了,然后開始撰寫請罪奏疏。
此事性質惡劣,不可能不懲。
至于是輕懲還是重懲,就看民意如何,以及朝廷如何將此事定性了。
……
近黃昏。
馬頭集渡口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全都傳到了京師的民間街道,包括丁元植寫的那封信。
此事能傳播如此之快。
除了百姓們的自發傳播,自然還有錦衣衛的輔助。
眨眼間。
民間街頭,茶館酒肆,討論最多的便是這件事。
其中。
劉伯那句“若還有下輩子,咱們都別來了”,令無數讀書人落淚。
丁元植所言的“酷暑能歇,寒冬有衣,病而有醫,死而得葬”四大請求,更是引得許多底層人共鳴。
“殺得好,這樣壓榨底層漕運勞工的官員就應該被殺,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足以讓那些不法的官員畏懼!”
“干得漂亮!我覺得,殷閣老與沈侍講必將名垂青史,而那些彈劾他們的官員全都是佞臣!”
“殺得痛快!我若是官身,若遇到這樣的機會,即使仕途不要,我也要將他們殺掉,實在是太過癮了!”
“什么是好官,為百姓而不惜死的官員才是好官,丁州判便是咱們百姓心中的好官!”
……
京師百姓幾乎是一邊倒地支持殷正茂與沈念,這使得彈劾殷正茂與沈念的奏疏少了一些。
但有大明律存在。
即使有再多百姓的聲音,小萬歷也不可能依從民意,直接恕他們無罪,即使為他們減罪,也需找一個能夠讓百官都信服的理由。
這樣私自砍殺官員的舉動,絕對不可能被推崇。
……
七月初八,近黃昏。
在民間百姓將此事議論得甚是熱鬧,有人甚至為此論辯動手之時。
小萬歷與張居正三人商議,決定在明日常朝朝會上,公議解決此事。
小萬歷的想法是:此事確實事出有因。
如果殷正茂不承諾砍頭,可能那四名官員就會被丁元植所殺,而漕船上的數千百姓有可能爆發更大的動亂;如果殷正茂不承諾砍頭,可能他與沈念都會受到百姓圍堵,在那樣的情況下“便宜行事”情有可原。
但這些還不足以成為私殺官員的理由。
小萬歷決定,先討論如何解決漕運存在的問題,然后再考慮如何懲罰殷正茂與沈念。
當下大運河的漕工足足有十余萬人。
此事一出,有可能別處也會生亂,而朝廷又不可能拿出大量銀錢與糧食貼補漕運勞工。
故而。
當務之急,是先解決運河上的民怨,然后再處理殷正茂與沈念的問題。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